第92章 包子来了(1/6)
是不是觉得这章眼熟?没订阅够一定比例,那还得再等等哦! 这一年,殷陶已经迈入了六岁大关,也到了皇子该上学的年纪。
到底是养了三年多的孩子,这一上学就要搬去阿哥所住了,太后和苏麻喇姑都有些很舍不得,这几日连功课都不叫殷陶多学了,只想拘着他在身边好好亲近。
今年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各地的请安贺年折子都是报喜的奏章,是而康熙心情十分的不错,上元节那日的宫宴也格外热闹,还放了整整半宿的焰火。
太后贪凉,多用了两个贡桔,后半夜回到宁寿宫后身子便有些不舒坦起来,腹痛且伴有一些发热症状,就这么在宁寿宫歇了下来。
太后病了,各宫少不得是要过来侍疾的,康熙见太后喜欢殷陶,便叫他在宁寿宫陪着苏麻喇姑陪太后多待几日,殷陶入学的事情就这么暂时缓了下来。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佟佳皇贵妃病重,太医直言不好,康熙便将佟佳氏由皇贵妃晋为皇后,又过了一天功夫,七月初十日申刻,皇后佟佳氏在承乾宫中病逝,后追谥为孝懿皇后。
孝懿皇后过逝,钮祜禄贵妃的身子也越发不好,康熙的后宫格局又发生了不小的改变,由孝懿皇后的妹妹佟妃和四妃共同打理后宫,安排侍疾事宜。
这日,太子在上书房下课后带着新采下的红梅来宁寿宫探望太后,正逢上殷陶坐在太后身边捧着话本儿读《大闹天宫》。
见到太子来访,殷陶忙合上书卷站起身来,对着二哥恭敬问好。
太子笑着摸了摸殷陶的头,当年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弟弟,还是在几年前皇祖母生辰那日,见皇阿玛把他抱着进来。没成想一转眼功夫他这十二弟也这么大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
太子要过来侍疾,对太后尽孝,宫人们自然要让太子尽上“孝道”。
郑姑姑将药碗和话梅果脯端了过来,太子半坐在太后床前,服侍太后用过了药又漱口用了话梅解苦后,太子便开始陪着太后聊起天来。
太后屋子里的屏风正是江宁一等绣娘绣成的江南烟雨图,太子曾随着康熙去过两次江南,他便以此为切入点聊起了江南的风光锦绣。
太子今年不过是十六七岁的年纪,高一年纪的孩子,正是男孩子贪玩的时候,虽然素性沉稳,但在疼爱自己的长辈面前难免放松了一些,说起江南之事两眼放光,越说越来劲头。
殷陶敏感的注意到,太后听着听着有些走神,苏麻喇姑也端着茶盏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这两位出身蒙古科尔沁,自幼在草原上长大,苏麻喇姑进宫时候,清军尚未入关,皇后入京之时,顺治也不过是刚刚坐稳了原本属于大明的江山,是而在那二人的认知当中,江南那是汉人的地方,她们并没有多少向往也兴趣不大。
就他们素日的行为做派看来,殷陶觉得,估计她两个会更喜欢听太子讲一些关于塞外的事情。
想到这里,殷陶委婉提醒道:“二哥果然见识不凡,博学广知。常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想果然如此。听说二哥也曾陪着皇阿玛巡幸塞外,不如二哥也与我说说塞外风光可好?”
听到殷陶这话后,太子才意识到了这气氛当中淡淡的违和感是什么。
虽说在宫中各位母妃和兄弟都对江南之事极是感兴趣,连他自己和皇阿玛也是如此,但并不代表宁寿宫中来自草原的两位长辈也是如此!
十二弟只是单纯好奇塞上风光,还是说已经看出了两位长辈的不耐,暗中提醒于他呢?
太子来不及多想这个问题,转而说起了塞上之事,没过多久,太子就看到两位长辈露出了真正会心的笑容,在一片和谐融洽的气氛当中,这次探病宁寿宫得以完美结束。
回到毓庆宫后,太子细细回想了宁寿宫之行的始末,觉得不管殷陶是有意提醒也好,无意而为也罢,自己都从十二弟这次的作为当中得了不少实惠。
到底是养了三年多的孩子,这一上学就要搬去阿哥所住了,太后和苏麻喇姑都有些很舍不得,这几日连功课都不叫殷陶多学了,只想拘着他在身边好好亲近。
今年是个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各地的请安贺年折子都是报喜的奏章,是而康熙心情十分的不错,上元节那日的宫宴也格外热闹,还放了整整半宿的焰火。
太后贪凉,多用了两个贡桔,后半夜回到宁寿宫后身子便有些不舒坦起来,腹痛且伴有一些发热症状,就这么在宁寿宫歇了下来。
太后病了,各宫少不得是要过来侍疾的,康熙见太后喜欢殷陶,便叫他在宁寿宫陪着苏麻喇姑陪太后多待几日,殷陶入学的事情就这么暂时缓了下来。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九,佟佳皇贵妃病重,太医直言不好,康熙便将佟佳氏由皇贵妃晋为皇后,又过了一天功夫,七月初十日申刻,皇后佟佳氏在承乾宫中病逝,后追谥为孝懿皇后。
孝懿皇后过逝,钮祜禄贵妃的身子也越发不好,康熙的后宫格局又发生了不小的改变,由孝懿皇后的妹妹佟妃和四妃共同打理后宫,安排侍疾事宜。
这日,太子在上书房下课后带着新采下的红梅来宁寿宫探望太后,正逢上殷陶坐在太后身边捧着话本儿读《大闹天宫》。
见到太子来访,殷陶忙合上书卷站起身来,对着二哥恭敬问好。
太子笑着摸了摸殷陶的头,当年第一次注意到这个弟弟,还是在几年前皇祖母生辰那日,见皇阿玛把他抱着进来。没成想一转眼功夫他这十二弟也这么大了,到了该上学的年纪。
太子要过来侍疾,对太后尽孝,宫人们自然要让太子尽上“孝道”。
郑姑姑将药碗和话梅果脯端了过来,太子半坐在太后床前,服侍太后用过了药又漱口用了话梅解苦后,太子便开始陪着太后聊起天来。
太后屋子里的屏风正是江宁一等绣娘绣成的江南烟雨图,太子曾随着康熙去过两次江南,他便以此为切入点聊起了江南的风光锦绣。
太子今年不过是十六七岁的年纪,高一年纪的孩子,正是男孩子贪玩的时候,虽然素性沉稳,但在疼爱自己的长辈面前难免放松了一些,说起江南之事两眼放光,越说越来劲头。
殷陶敏感的注意到,太后听着听着有些走神,苏麻喇姑也端着茶盏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这两位出身蒙古科尔沁,自幼在草原上长大,苏麻喇姑进宫时候,清军尚未入关,皇后入京之时,顺治也不过是刚刚坐稳了原本属于大明的江山,是而在那二人的认知当中,江南那是汉人的地方,她们并没有多少向往也兴趣不大。
就他们素日的行为做派看来,殷陶觉得,估计她两个会更喜欢听太子讲一些关于塞外的事情。
想到这里,殷陶委婉提醒道:“二哥果然见识不凡,博学广知。常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想果然如此。听说二哥也曾陪着皇阿玛巡幸塞外,不如二哥也与我说说塞外风光可好?”
听到殷陶这话后,太子才意识到了这气氛当中淡淡的违和感是什么。
虽说在宫中各位母妃和兄弟都对江南之事极是感兴趣,连他自己和皇阿玛也是如此,但并不代表宁寿宫中来自草原的两位长辈也是如此!
十二弟只是单纯好奇塞上风光,还是说已经看出了两位长辈的不耐,暗中提醒于他呢?
太子来不及多想这个问题,转而说起了塞上之事,没过多久,太子就看到两位长辈露出了真正会心的笑容,在一片和谐融洽的气氛当中,这次探病宁寿宫得以完美结束。
回到毓庆宫后,太子细细回想了宁寿宫之行的始末,觉得不管殷陶是有意提醒也好,无意而为也罢,自己都从十二弟这次的作为当中得了不少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