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对联(1/2)
上车饺子下车面,刚进家门,吴婶和阿太已经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
阿太的热情,小五子推拒不开,跟着吃了一大碗面条之后,撑得连腰都弯不下。
周扬这边洗洗涮涮,还没来得及整理行李,便被阿爷拉到东厢房。
他一进门,发现东屋的炕上放着桌子,围着不少人,他妈、程方圆、四丫头和宁宁,似乎是肚子里有些墨水的都在。
阿爷说,“眼瞅着就是小年,街坊邻居都开始备年货了,就咱家里没啥年味儿,既然人都回来了,就不能再耽误。”
说着,还把他让到炕上,等他看见码在炕桌上的红纸,总算弄明白了。
“自己写春联?”他记得去年是胡同口的玉三爷帮着写的,胡同这一片的春联福字,都是玉三爷一个人包圆儿,都是街坊邻居,玉三爷向来都是来者不拒,抹不开面子的送点炒货鸡蛋,他家里相对好一点,阿爷也仅仅是带一包烟或者一瓶酒过去。
“今年没那个福分了,八月节那天家人团聚多喝了两杯,出门的时候没注意绊门槛摔了一跤,人虽然抢救过来,半拉身子都不听使唤了。”阿爷苦笑一声,心里有些不舒服,夏天的时候还是硬邦邦的小老头,还一块在树荫底下推牌九下象棋,说不行就不行了。
玉三爷这一摔,让不少老哥们儿都成了惊弓之鸟,真细数下来,阿爷还比玉三爷大四岁。
“那真挺可惜的。”周扬附和着点头,人上了年龄,别管多硬实的体格,最怕摔跤,大概一摔下去,再想板板正正的站起来就难了。
阿爷低头嘀咕一声,揉着四丫头的脑袋,自嘲道,“大过年的,说这些干啥,你们先写着,我拿剪子去再裁点红纸。”
等阿爷走了,程方圆才忧心忡忡的瞅着他的背影,说道,“玉三爷这一摔,把阿太吓得够呛,刚才还拉着我胳膊念叨,酒不是好东西,可阿爷就好这口,这一辈子就这点儿爱好,说让我劝劝,千万不能毁在这酒上。”
可她没想好怎么劝,阿爷这一辈子过惯了苦日子,年轻时候养活一大家子挨了不少好累,根本没条件挑吃捡喝。本来打理好子女,老两口应该能宽裕点,偏偏还要照顾她和万里这对累赘。
回想起来,她和万里在阿爷和阿太的照顾下,反倒没吃什么苦,姐弟俩在阿太和阿爷的呵护下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直到现在,她大概理解了阿爷和阿太的良苦用心,老两口或许不懂太深奥的青少年心理学问题,或许也不懂离异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但有一个朴素的道理亘古不变,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她和程老二属于前者,阿爷那一辈人大概属于后者。
让姐弟俩安稳长大的代价就是老两口的大半辈子操劳,偏偏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都喜欢大鱼大肉,烟酒不离手。
阿爷偏爱吃蒸五花肉,最好是七分肥三分瘦再添上一层肉皮的,放到小铁盆里,底下垫上一层冻豆腐,肉顶上只点缀少许葱姜末,再不放多余的佐料,这样蒸出来的肉油汪汪的,一掀开蒸屉满室生香,就连最底下的冻豆腐都吸饱了肉汁,吃起来满嘴流油,最是解馋。
她晓得这样吃会出问题,但又实在不忍心连一点点口腹之欲,都要让阿爷失望。
精神生活里强调的理智和情感,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情况,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周扬安慰她说,“别担心,体检报告我都盯着呢,阿爷身子骨好得很。”
他反倒特别理解阿爷的这种心态,上辈子经历过儿女成家,他退休无事,大概上那种突然卸下包袱之后的轻松只能用一句话形容老子这一辈子作为一个普通人,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人生使命,往后的日子多活一天赚一天,什么忌口、养生,都他娘的见鬼去吧!
这种心情也是分阶段的,往往会败给一场秋雨,一次寒潮或者是突然气温回暖。
上了年纪的人都固执,尤其不爱听小辈的劝说。
阿太的热情,小五子推拒不开,跟着吃了一大碗面条之后,撑得连腰都弯不下。
周扬这边洗洗涮涮,还没来得及整理行李,便被阿爷拉到东厢房。
他一进门,发现东屋的炕上放着桌子,围着不少人,他妈、程方圆、四丫头和宁宁,似乎是肚子里有些墨水的都在。
阿爷说,“眼瞅着就是小年,街坊邻居都开始备年货了,就咱家里没啥年味儿,既然人都回来了,就不能再耽误。”
说着,还把他让到炕上,等他看见码在炕桌上的红纸,总算弄明白了。
“自己写春联?”他记得去年是胡同口的玉三爷帮着写的,胡同这一片的春联福字,都是玉三爷一个人包圆儿,都是街坊邻居,玉三爷向来都是来者不拒,抹不开面子的送点炒货鸡蛋,他家里相对好一点,阿爷也仅仅是带一包烟或者一瓶酒过去。
“今年没那个福分了,八月节那天家人团聚多喝了两杯,出门的时候没注意绊门槛摔了一跤,人虽然抢救过来,半拉身子都不听使唤了。”阿爷苦笑一声,心里有些不舒服,夏天的时候还是硬邦邦的小老头,还一块在树荫底下推牌九下象棋,说不行就不行了。
玉三爷这一摔,让不少老哥们儿都成了惊弓之鸟,真细数下来,阿爷还比玉三爷大四岁。
“那真挺可惜的。”周扬附和着点头,人上了年龄,别管多硬实的体格,最怕摔跤,大概一摔下去,再想板板正正的站起来就难了。
阿爷低头嘀咕一声,揉着四丫头的脑袋,自嘲道,“大过年的,说这些干啥,你们先写着,我拿剪子去再裁点红纸。”
等阿爷走了,程方圆才忧心忡忡的瞅着他的背影,说道,“玉三爷这一摔,把阿太吓得够呛,刚才还拉着我胳膊念叨,酒不是好东西,可阿爷就好这口,这一辈子就这点儿爱好,说让我劝劝,千万不能毁在这酒上。”
可她没想好怎么劝,阿爷这一辈子过惯了苦日子,年轻时候养活一大家子挨了不少好累,根本没条件挑吃捡喝。本来打理好子女,老两口应该能宽裕点,偏偏还要照顾她和万里这对累赘。
回想起来,她和万里在阿爷和阿太的照顾下,反倒没吃什么苦,姐弟俩在阿太和阿爷的呵护下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直到现在,她大概理解了阿爷和阿太的良苦用心,老两口或许不懂太深奥的青少年心理学问题,或许也不懂离异家庭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但有一个朴素的道理亘古不变,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她和程老二属于前者,阿爷那一辈人大概属于后者。
让姐弟俩安稳长大的代价就是老两口的大半辈子操劳,偏偏从苦日子里走出来的都喜欢大鱼大肉,烟酒不离手。
阿爷偏爱吃蒸五花肉,最好是七分肥三分瘦再添上一层肉皮的,放到小铁盆里,底下垫上一层冻豆腐,肉顶上只点缀少许葱姜末,再不放多余的佐料,这样蒸出来的肉油汪汪的,一掀开蒸屉满室生香,就连最底下的冻豆腐都吸饱了肉汁,吃起来满嘴流油,最是解馋。
她晓得这样吃会出问题,但又实在不忍心连一点点口腹之欲,都要让阿爷失望。
精神生活里强调的理智和情感,在实际生活中,尤其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情况,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周扬安慰她说,“别担心,体检报告我都盯着呢,阿爷身子骨好得很。”
他反倒特别理解阿爷的这种心态,上辈子经历过儿女成家,他退休无事,大概上那种突然卸下包袱之后的轻松只能用一句话形容老子这一辈子作为一个普通人,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人生使命,往后的日子多活一天赚一天,什么忌口、养生,都他娘的见鬼去吧!
这种心情也是分阶段的,往往会败给一场秋雨,一次寒潮或者是突然气温回暖。
上了年纪的人都固执,尤其不爱听小辈的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