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那次乡试,正是他游学回来的时候。因为提前两月回来,也就是大概六月中旬的样子,杨云清正好赶上了乡试之前最后的“狂欢”,大概也算是临时抱佛脚了,平时学里的学生们可没有最后这两月这么积极的去找夫子批改文章答疑解惑。

    反正这样也好,杨云清自己一个人静静的读书也乐的清净。

    至于说为什么杨云清他没有参加三年前的那次乡试,那也是有缘故的。

    游学之前,杨云清他自然是知道下一年八月乡试的,更别说他还比预计的时间提前回来了,也不存在误了时间的话。

    他当时没有参加乡试,其中之一的原因便是他自知当时自己的火候没到,若是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或许是没有问题,但是这个名次却是无法控制的,很有可能会靠后。

    杨云清他私心里是想再中一次案首,也就是解元的,他是有连大三元一起收入囊中的野心的,正是如此,他才不想因为这次匆忙应考,留下遗憾。

    而另外一个更加深层的原因则是杨云清他那年只有十四岁,就算乡试中了,去京城参加会试,之后在一路到了殿试,那时也不过是十五虚岁岁。

    十五岁这个年龄小了点。“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话虽然粗俗了点,但是也有一定道理。

    杨云清他就怕到时候陛下看他年纪小,把他打发到翰林院去,可能本意是想着等他大个一两岁再启用的,只是到那时陛下还记不记得他都得另说。

    若是他在朝中有人脉也罢,但杨云清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家中也无势力,朝中谁会记得他呢?到了那个地步,估计以后他就该一直坐冷板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