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书评(1/2)
沧海巫山是“张崔”,镜花水月“稹莺”。
张生莺莺,缘定殊途。
初见佛门,一遇倾心,重见墙畔,和诗互慕;判将骤临,书生意气,袖手风雨,为卿智胜。
本成夫妻,奈何兄妹,再度墙边,琴瑟相知;良辰美景,再遭遣返,卧病床榻,双双难寐,私幽斋中,以身相许。
纸火终破,赴京赶考;得成功名,青丝白首;长亭送别,莫失莫忘;其途枝节,横生郑氏;心有灵犀,衣锦普救,荣归故里,死生相依。
——《西厢记》简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代大诗人元稹以“沧海”“巫山”对亡妻韦从悼念万千,将自己的思恋藏于字里行间,让人闻之共情心酸,不由为这段阴阳两隔的爱情潸然泪下。
世间多少痴男怨女,可终成眷属、死生不负也不过寥寥数几,即便是元稹,在他最春风长安之际,也曾与他年少之时的“莺莺”相形渐远,江湖不见。
“古之文人,潦倒落魄,为所救身后女郎,待功成名就,定不负相思意,一身傲骨,高头大马,十里红妆,聘汝为妻。”这样的故事场景,是多少过市井话本的闺阁女子曾经所幻想的,自然不例外,陪诗人元稹走过落魄半生的“莺莺”有过,伴才子张生走完赶考生涯的“莺莺”也有过。
“莺莺”的少年郎,在他一举考中、天下艳羡时,选择和他长安城中的“命中人”结发;“莺莺”的意中君,在他一举成名、琼林盛宴后,选择和他普救寺里的“梦中人”成亲。元稹的“莺莺”,终其一生,千盼万盼都没能等到与她山盟海誓的那个人,即便是香消玉殒,成了为世人所知《莺莺传》的女主角,落得也只是一个“狐媚妖孽”“红颜祸水”的骂名,不过是兰因絮果,何其悲凉,又何其现实!
相较之下,张生的“莺莺”,即便相隔山水迢迢,也能在梦中相会,辗转多时,数次阻隔,等到了许自己一身红衣的君子,何其幸运,又何其镜花水月。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在张生眼里,他的“莺莺”是这天下最好的女子,一眼即是万年,此生只认此一人。千辛万苦,夜夜苦读,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幸而苍天不负,“莺莺”感动之余,回以“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香。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才子佳人,字字珠玑,心心相知,便是如此。
同样,“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是元稹留在纸上的“莺莺”,夜下无人,也只能在此间相会,让他心动的是“莺莺”,却并不如张生那样,此生只认这一个“莺莺”。
不可否认,稹莺的始乱终弃难相守太过可悲,太让人惋惜,才被撰写成《莺莺传》为后世慨叹,只因被世俗束缚的真情太过现实;张崔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太过美好,太容易破碎,才被束之于《西厢记》的高阁里被后世瞻仰,在失意之际,以“张崔”这份理想共勉,期愿爱慕之人为了自己也可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兄妹之称,有人欢喜有人愁。”智勇取胜叛将孙飞虎后,本以为所思就此实现,能与“莺莺”相厮守共白头,不料却遭崔母阻拦,逼迫两人成为兄妹,文人傲骨不愿屈服止步,却终是手无缚鸡之力,眼见无可奈何,再度病倒床榻,索性不仅有红娘相助,而且他心心念念的姑娘并未放弃。
几番私会,数次波折,以功名为赌,孤注一掷只身赴京,待归来时,双宿双飞,不羡鸳鸯,亦不羡仙;然现实中的“稹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元稹离晋前,曾多次与“莺莺”夜间待月西厢,迎风户半,只为“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许是命运蹉跎,现实中元稹并不如张生一举名成,名落孙山失意之际,一腔苦楚只与“莺莺”言说。
“命也如此,知复何言!”“千万珍重,珍重千万”逐字逐句间,“莺莺”都在牵挂着元稹,即便“剪不断,理还乱。”两年后,“莺莺”的少年郎顺利通过考试,却不想等到的只是始乱终弃,难续前缘。
无奈之际,“莺莺”嫁与他人。却不想她的少年郎竟以兄长身份请求相见,结果自然咫尺天涯,陌路余生,不仅仅因为情缘已了,更多的是世俗可观。
“同甘之谊常见,共苦之情难得”,即便受迫也不愿兄妹相称,这是“张崔”,也是理想;相伴数载,扶持落魄,最终也不过是一个自愿兄妹的身份,此为“稹莺”,亦为现实。
“长亭短亭,送了一程又一程。”张生的“莺莺”在他离去前,十里长亭摆下筵席,千言万语,只嘱"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浓情心意,寓于其中。
青丝垂落,送走了她的意中人,自此闺阁无数日,等得曾经归来人;同样离别,元稹的“莺莺”只垂泪轻语“即便你对我始乱之,终弃之,我也不敢怨恨你”,满面梨花带雨,一曲《霓裳羽衣》送走了她的少年郎,从此天涯是陌路,黄昏不见君返程。
“张崔”从始至终,令无数人对爱情向往的后世人牵挂信念,以此勉励,奈何西厢终是梦,等来一生空余泪,现实中更多的却是“稹莺”这样有缘无分,只叹一句宿命牵绊,造化弄人。
张生莺莺,缘定殊途。
初见佛门,一遇倾心,重见墙畔,和诗互慕;判将骤临,书生意气,袖手风雨,为卿智胜。
本成夫妻,奈何兄妹,再度墙边,琴瑟相知;良辰美景,再遭遣返,卧病床榻,双双难寐,私幽斋中,以身相许。
纸火终破,赴京赶考;得成功名,青丝白首;长亭送别,莫失莫忘;其途枝节,横生郑氏;心有灵犀,衣锦普救,荣归故里,死生相依。
——《西厢记》简述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代大诗人元稹以“沧海”“巫山”对亡妻韦从悼念万千,将自己的思恋藏于字里行间,让人闻之共情心酸,不由为这段阴阳两隔的爱情潸然泪下。
世间多少痴男怨女,可终成眷属、死生不负也不过寥寥数几,即便是元稹,在他最春风长安之际,也曾与他年少之时的“莺莺”相形渐远,江湖不见。
“古之文人,潦倒落魄,为所救身后女郎,待功成名就,定不负相思意,一身傲骨,高头大马,十里红妆,聘汝为妻。”这样的故事场景,是多少过市井话本的闺阁女子曾经所幻想的,自然不例外,陪诗人元稹走过落魄半生的“莺莺”有过,伴才子张生走完赶考生涯的“莺莺”也有过。
“莺莺”的少年郎,在他一举考中、天下艳羡时,选择和他长安城中的“命中人”结发;“莺莺”的意中君,在他一举成名、琼林盛宴后,选择和他普救寺里的“梦中人”成亲。元稹的“莺莺”,终其一生,千盼万盼都没能等到与她山盟海誓的那个人,即便是香消玉殒,成了为世人所知《莺莺传》的女主角,落得也只是一个“狐媚妖孽”“红颜祸水”的骂名,不过是兰因絮果,何其悲凉,又何其现实!
相较之下,张生的“莺莺”,即便相隔山水迢迢,也能在梦中相会,辗转多时,数次阻隔,等到了许自己一身红衣的君子,何其幸运,又何其镜花水月。
“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在张生眼里,他的“莺莺”是这天下最好的女子,一眼即是万年,此生只认此一人。千辛万苦,夜夜苦读,吟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幸而苍天不负,“莺莺”感动之余,回以“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香。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才子佳人,字字珠玑,心心相知,便是如此。
同样,“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是元稹留在纸上的“莺莺”,夜下无人,也只能在此间相会,让他心动的是“莺莺”,却并不如张生那样,此生只认这一个“莺莺”。
不可否认,稹莺的始乱终弃难相守太过可悲,太让人惋惜,才被撰写成《莺莺传》为后世慨叹,只因被世俗束缚的真情太过现实;张崔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太过美好,太容易破碎,才被束之于《西厢记》的高阁里被后世瞻仰,在失意之际,以“张崔”这份理想共勉,期愿爱慕之人为了自己也可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兄妹之称,有人欢喜有人愁。”智勇取胜叛将孙飞虎后,本以为所思就此实现,能与“莺莺”相厮守共白头,不料却遭崔母阻拦,逼迫两人成为兄妹,文人傲骨不愿屈服止步,却终是手无缚鸡之力,眼见无可奈何,再度病倒床榻,索性不仅有红娘相助,而且他心心念念的姑娘并未放弃。
几番私会,数次波折,以功名为赌,孤注一掷只身赴京,待归来时,双宿双飞,不羡鸳鸯,亦不羡仙;然现实中的“稹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元稹离晋前,曾多次与“莺莺”夜间待月西厢,迎风户半,只为“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许是命运蹉跎,现实中元稹并不如张生一举名成,名落孙山失意之际,一腔苦楚只与“莺莺”言说。
“命也如此,知复何言!”“千万珍重,珍重千万”逐字逐句间,“莺莺”都在牵挂着元稹,即便“剪不断,理还乱。”两年后,“莺莺”的少年郎顺利通过考试,却不想等到的只是始乱终弃,难续前缘。
无奈之际,“莺莺”嫁与他人。却不想她的少年郎竟以兄长身份请求相见,结果自然咫尺天涯,陌路余生,不仅仅因为情缘已了,更多的是世俗可观。
“同甘之谊常见,共苦之情难得”,即便受迫也不愿兄妹相称,这是“张崔”,也是理想;相伴数载,扶持落魄,最终也不过是一个自愿兄妹的身份,此为“稹莺”,亦为现实。
“长亭短亭,送了一程又一程。”张生的“莺莺”在他离去前,十里长亭摆下筵席,千言万语,只嘱"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浓情心意,寓于其中。
青丝垂落,送走了她的意中人,自此闺阁无数日,等得曾经归来人;同样离别,元稹的“莺莺”只垂泪轻语“即便你对我始乱之,终弃之,我也不敢怨恨你”,满面梨花带雨,一曲《霓裳羽衣》送走了她的少年郎,从此天涯是陌路,黄昏不见君返程。
“张崔”从始至终,令无数人对爱情向往的后世人牵挂信念,以此勉励,奈何西厢终是梦,等来一生空余泪,现实中更多的却是“稹莺”这样有缘无分,只叹一句宿命牵绊,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