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为难

    这个世界上的学术研究一般难在两个方面。

    开题难,结题难。

    开题难,难在三个具体的点上——我要做什么,我得怎么做,我如何告诉基金会我要怎么做。搞不清楚研究方向,在广阔如海边砂一般的众多研究领域中,如果贸贸然选择了没什么研究价值,也没有什么研究空间的内容,轻则三五年白费,重则人生浪费。搞不清楚自己该怎么做,要么让研究进行死活进行不下去,要么干脆得出错误的数据和推论。

    想明白了这些关键节点后,研究员就得想方设法把这些方法,总结成审查专家和会计们能够看懂的标书。然后拿着标书去基金会,向基金会和学术委员会申请一个可以让自己站上去狂奔的“仓鼠轮”。为了让自己的申请通过的可能性更高,有时候申请者还得卷一点——比起其他研究者,我的背景更好,经验更丰富;我承诺的实验时间更短,能够发表的论文也更多。

    拿到了仓鼠轮后,难的就是结题。和开题不同,一旦完成开题,再想换一个路数就难了——基金的资助、已经购买到的实验材料、虎视眈眈的审计人员都不会允许科研人员随意变更试验方法和方向。

    时间紧任务重,搞科学研究总是充满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麻烦和困扰。而科研人员就要在这些麻烦和困扰中,顶着极大的压力和各种阻碍,把一大堆看起来毫无关系的实验数据和结果凑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

    哪怕学术委员会已经在整个联合政府体系内占据了极高的地位,哪怕整个联合政府的工作重点都被转移到了科学研究和发展上……这种令无数科研工作者备受折磨的“开题-投标—中标-实验”过程仍然没有任何改变。

    按照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们的说法,“都是千年的狐狸,就别扯什么聊斋。没有标书和时限限制,一天之内基金的钱就能被全部套光。”

    陆沉和他的“实验”目前所处的位置比较独特,陆博士正在体会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的苦恼。

    他没有发文章的硬性要求,也没有拿着鞭子恨不得一天开三次组会的导师催促。不用担心开题方向有误,更不用琢磨标书是否能够最大化展示自己的优势,从而获取足够的研究资金。

    唐庆隆已经给陆沉做了“担保”,学术委员会给他的实验预算没有上限。中央大学和物理研究所将为陆沉的实验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从设备到样本,只要陆沉需要,什么要求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满足。

    陆沉现在面临的苦恼是,自己有钱、有课题、有设备(可以到处征用),但却没有足够的人手做实验。量子释能综合症还是个高度保密不能对外透露的疾病,而基因工程制造人类则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哪怕陆沉的实验得到了联合政府和学术委员会的特别赦免,他仍然没办法把那些极其耗时费力的基础实验项目委托给研究生们。

    一个搞科研的临床医学博士,要是没有免费的研究生劳动力,科研进度至少得被拖慢80%以上。当然,有些实验室的内容实在是太过高精尖,贸然引入劳动力硕士反而有可能起到反效果。

    陆沉自己也有点拿不准“从多源细胞来源选取染色体,拼凑出可以分裂的干细胞”这个操作过程到底是难还是简单,但有一点他可以肯定——这活陆沉自己也没干过。他的博士课题是免疫应答,和基因编辑技术、克隆体之类的“禁忌课题”完全不搭边。

    “你知道这个……这个方向的内容之前不可能有人光明正大的研究吧?”弟子有难,师长代其劳是免疫所的优良传统。被陆沉一个电话赋予了“帮我找五个擅长克隆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硕士和博士”的任务后,杨伟民的第一反应就是撇清自己,“综合调查局都找不出来的人,我上哪儿找去?”

    “哥,杨哥,犯不上这么紧张。”电话这头的陆沉连连安抚道,“我这实验内容都报上去了,唐老师拍着胸脯说没有问题。现在这都什么时候了,特事特办呗。”

    “哦……”杨伟民拖长了音,然后快速道,“那我也不认识。”

    “你但凡回答的稍微沉稳一点,这瞎话我都能信。”陆沉翻着白眼,可惜杨伟民现在正在重阳重工的代表处里,他要是敢出现在中央大学,陆沉现在就能冲上门去现场刑讯逼供,“我要求真不高,你给我来十个就行!”

    “真不认识。”杨伟民化被动为主动,“唐老师不是说没问题吗?伱让他给你找人呐——从综合调查局的大牢里往外提溜几个不就齐了吗?”

    陆沉眨了眨眼,不对劲,杨哥什么时候这么有主见了?

    “我也不知道综合调查局大牢里都有什么人呐,杨哥你给我出个主意呗?把谁捞出来合适?”陆沉轻车熟路地给杨伟民挖了个坑。他总觉得杨伟民的反应不对劲——杨哥是不是有熟人因为搞这个进去了,等着借这次的机会把人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