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巧,禹这日带着随从上了狐岐山,发现山坡上有几眼疏落的窑洞,像是被什么吸引了,他径直走到一处树荫下,看到了微温陶釜里残留的菜羹,不觉轻叹口气,身后两名随从立即从各自背上的袋子里拎出两三只刚刚猎得的野物,放到灶旁。
禹扶了扶头上遮檐硕大的斗笠,不发一语,继续边走边看,细细视察山形。
这位人们争相传说的大禹首领脸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环视四围的眼光,仿佛要把一切刻印在脑海里,他刚健魁梧,只是那小腿肚子上,显见汗毛都给磨光了,有几处斑驳的旧伤痕十分突出,脚上穿着草鞋,脚趾甲许是长期泡在水里的缘故,已脱落得残缺不全;身后的两名随从,年纪较轻,更显得精瘦,但身形敏捷,脚力都不错,坑坑洼洼的山路上,一步不落紧跟在禹后。
山腰以下,水声渐大了,这时身后的一个随从举起手里一幅图,指给禹看, “首领,才刚所到便是狐岐山了。”
“此水系汾河支流”,禹四下望去,“汾者,大也,思宓你看,这水浩荡的情形,大概正是因此得名的吧。”
“从河图上看,汾河出自管涔山脚,最终西流注入黄河。”
“嗯,冯夷的这一幅黄河水情图帮了我们不少忙啊!”禹把手中的耒锸交给思宓,接过那兽皮图,高举头顶,对光细看,但见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已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另有些朱砂色的增添,是思宓在随禹视察各处地形后描注上去的,作为供禹开辟水道的参考。
(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其授大禹的河图,是黄河水情图,不是“河图洛书”之伏羲据以演绎八卦的龙马所出“河图”;而“洛书”出现,则是大禹治水时,见洛水出现神龟,背上刻有文字,他就照此写出了《洪范·九筹》,即治国的九种大法。《易·系辞传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等治水功成了,这图再加上阿宓添描的山水风物,可称得上是最细致的山海图了。”另一名叫行方的随从凑过来,微眯起眼,啧啧连声地细瞧着河图,膀子一斜,他肩上的布袋里露出些尺、绳等工具。
(山海图:有种说法是《山海经》本来配有古图,非常可惜的是古图很早就已经失传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从东汉开始,就已经找不到《山海经》古图依旧存世的证据了。因此魏晋时期流传的《山海经图》,也就是令陶渊明体验到“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的至乐之境的那张图,许是经过汉人整理甚至二次创作后的版本。但即使是这个版本,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失传了。从南朝开始,又不断有人试图重绘山海图,目前已知第一个重绘山海图的是南朝梁时的大画家张僧繇,也就是成语“画龙点睛”中的主人公。至于《山海经》的成书,很大可能就发端于这张大禹治水时边走边画的“工作图”吧,而大禹伯益等一众治水先贤,差不多就是该本第一玄幻地理百科全书的开山鼻祖。)
“我可不敢居功,这上面很多地理山川、草木鸟兽都是按首领的指点描添的,对了,还有伯益首领,他一有空便要我专门录入各地的奇风异俗、逸闻趣事哩!”
(伯益:东夷部落首领。)
禹听了,认可地点点头,伯益不仅是治水好手,还精通农事,一路而来,每退却了一处水患,他便热心地与当地人们商讨起重拾凿井、畜牧、耕种之业 ,当然,此举也为他们赢得了更多部落的拥戴。
一行人静静地跋涉了片刻,行方倏地转头问道: “阿宓,你方才说这里叫做狐岐山?”
“嗯,”思宓应道,没再说什么。乍见此名之际,他心间也莫名有所触动,此刻,他不觉四下里张望几眼,耸耸鼻头,像是在刻意捕捉着某种气息。
先前,思宓曾偶尔觉察到身后的异状——他们一行人似被悄悄地跟随了——禹和行方只当是寻常如狸力的小兽,没有多加理会。
话说回来,每当他们经过密林深洞,总不乏有些好奇的怯怯的眼睛,如火烛般于远近闪烁窥伺,怎耐烦一一探究?而唯独在此,思宓竟生出些许异样的感应,昨日,他们走倦休憩时,耳畔竟断续有笙簧之声飘来,忽明忽昧,他几次引颈搜寻未果,反而引得人浮想联翩。
(狸力:据《山海经》记载,是一种形状像普通小猪的野兽,长着鸡爪,叫的声音如同狗吠,据传它出现的地方会有水土工程。与现代动物对照的话,根据身体胖,长着强爪,会挖土,有人猜测是河狸,有人猜测是猪獾,有人猜测是土豚【非洲食蚁兽】……不胜枚举,而在故事情节安排中我选择了用河狸的说法。河狸还有一个独特的本领用树枝、石块和软泥等垒成堤坝,凡是河狸栖息或是栖息过的地方,都有一片池塘、湖泊或沼泽,深具改造栖息环境的能力。)
走着走着,猛然发觉与禹他们落下了好一段距离,思宓慌忙醒神收心,脚下加快几步,赶了上去。
这几日在狐岐山,禹都在为空出湖水找寻出口,之前乘舟湖上,不舍昼夜地探查,尚无成形的办法。
天色已晚,三人已下到湖边,忽见湖面上隐约出现一叶轻舟,氤氲水气中,舟上的人影越来越近,终于在禹面前不远处停定,原来是位身着灰袍的老者,虽然未曾见过,倒有几分面善,禹看此人这般来派恐不是等闲之辈,忙作揖道:“在下姒禹,奉舜帝之命治水到此,敢问尊驾大名?”
老者回礼,朗声说:“在下山人一品氏,今日得幸遇见大禹首领,舟上备下果酒,可否请首领上来小叙,待老朽略伸薄敬?”
禹本是善结人缘的豪放之士,欣然应允,带了随从踏上舟去。
禹扶了扶头上遮檐硕大的斗笠,不发一语,继续边走边看,细细视察山形。
这位人们争相传说的大禹首领脸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环视四围的眼光,仿佛要把一切刻印在脑海里,他刚健魁梧,只是那小腿肚子上,显见汗毛都给磨光了,有几处斑驳的旧伤痕十分突出,脚上穿着草鞋,脚趾甲许是长期泡在水里的缘故,已脱落得残缺不全;身后的两名随从,年纪较轻,更显得精瘦,但身形敏捷,脚力都不错,坑坑洼洼的山路上,一步不落紧跟在禹后。
山腰以下,水声渐大了,这时身后的一个随从举起手里一幅图,指给禹看, “首领,才刚所到便是狐岐山了。”
“此水系汾河支流”,禹四下望去,“汾者,大也,思宓你看,这水浩荡的情形,大概正是因此得名的吧。”
“从河图上看,汾河出自管涔山脚,最终西流注入黄河。”
“嗯,冯夷的这一幅黄河水情图帮了我们不少忙啊!”禹把手中的耒锸交给思宓,接过那兽皮图,高举头顶,对光细看,但见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已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另有些朱砂色的增添,是思宓在随禹视察各处地形后描注上去的,作为供禹开辟水道的参考。
(冯夷: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其授大禹的河图,是黄河水情图,不是“河图洛书”之伏羲据以演绎八卦的龙马所出“河图”;而“洛书”出现,则是大禹治水时,见洛水出现神龟,背上刻有文字,他就照此写出了《洪范·九筹》,即治国的九种大法。《易·系辞传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等治水功成了,这图再加上阿宓添描的山水风物,可称得上是最细致的山海图了。”另一名叫行方的随从凑过来,微眯起眼,啧啧连声地细瞧着河图,膀子一斜,他肩上的布袋里露出些尺、绳等工具。
(山海图:有种说法是《山海经》本来配有古图,非常可惜的是古图很早就已经失传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从东汉开始,就已经找不到《山海经》古图依旧存世的证据了。因此魏晋时期流传的《山海经图》,也就是令陶渊明体验到“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的至乐之境的那张图,许是经过汉人整理甚至二次创作后的版本。但即使是这个版本,到了南北朝时期也失传了。从南朝开始,又不断有人试图重绘山海图,目前已知第一个重绘山海图的是南朝梁时的大画家张僧繇,也就是成语“画龙点睛”中的主人公。至于《山海经》的成书,很大可能就发端于这张大禹治水时边走边画的“工作图”吧,而大禹伯益等一众治水先贤,差不多就是该本第一玄幻地理百科全书的开山鼻祖。)
“我可不敢居功,这上面很多地理山川、草木鸟兽都是按首领的指点描添的,对了,还有伯益首领,他一有空便要我专门录入各地的奇风异俗、逸闻趣事哩!”
(伯益:东夷部落首领。)
禹听了,认可地点点头,伯益不仅是治水好手,还精通农事,一路而来,每退却了一处水患,他便热心地与当地人们商讨起重拾凿井、畜牧、耕种之业 ,当然,此举也为他们赢得了更多部落的拥戴。
一行人静静地跋涉了片刻,行方倏地转头问道: “阿宓,你方才说这里叫做狐岐山?”
“嗯,”思宓应道,没再说什么。乍见此名之际,他心间也莫名有所触动,此刻,他不觉四下里张望几眼,耸耸鼻头,像是在刻意捕捉着某种气息。
先前,思宓曾偶尔觉察到身后的异状——他们一行人似被悄悄地跟随了——禹和行方只当是寻常如狸力的小兽,没有多加理会。
话说回来,每当他们经过密林深洞,总不乏有些好奇的怯怯的眼睛,如火烛般于远近闪烁窥伺,怎耐烦一一探究?而唯独在此,思宓竟生出些许异样的感应,昨日,他们走倦休憩时,耳畔竟断续有笙簧之声飘来,忽明忽昧,他几次引颈搜寻未果,反而引得人浮想联翩。
(狸力:据《山海经》记载,是一种形状像普通小猪的野兽,长着鸡爪,叫的声音如同狗吠,据传它出现的地方会有水土工程。与现代动物对照的话,根据身体胖,长着强爪,会挖土,有人猜测是河狸,有人猜测是猪獾,有人猜测是土豚【非洲食蚁兽】……不胜枚举,而在故事情节安排中我选择了用河狸的说法。河狸还有一个独特的本领用树枝、石块和软泥等垒成堤坝,凡是河狸栖息或是栖息过的地方,都有一片池塘、湖泊或沼泽,深具改造栖息环境的能力。)
走着走着,猛然发觉与禹他们落下了好一段距离,思宓慌忙醒神收心,脚下加快几步,赶了上去。
这几日在狐岐山,禹都在为空出湖水找寻出口,之前乘舟湖上,不舍昼夜地探查,尚无成形的办法。
天色已晚,三人已下到湖边,忽见湖面上隐约出现一叶轻舟,氤氲水气中,舟上的人影越来越近,终于在禹面前不远处停定,原来是位身着灰袍的老者,虽然未曾见过,倒有几分面善,禹看此人这般来派恐不是等闲之辈,忙作揖道:“在下姒禹,奉舜帝之命治水到此,敢问尊驾大名?”
老者回礼,朗声说:“在下山人一品氏,今日得幸遇见大禹首领,舟上备下果酒,可否请首领上来小叙,待老朽略伸薄敬?”
禹本是善结人缘的豪放之士,欣然应允,带了随从踏上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