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其实对柳怜这话并不怎么同意,只是有些话说出来,就不免有些不太适合了,因此他才没有开口。
这藏书世家,未必就不会毁书啊。
明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有一枚藏书印,印文这样写道:
“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
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
苟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毋宁舍旎。”
它有如家训,谆谆教导子孙:
祖先藏书不易,后辈切记读书、守书。
遗憾的是,历史上并不是所有藏书家的子孙都听祖宗的话,他们中有一些人既不读书,亦不守书。
清代藏书家钱遵王的《读书敏求记》中讲述了明代文人赵琦美的故事。
赵琦美一生以藏书闻名,编撰有《脉望馆书目》4册,著录藏书5000余种、2万余册,其中有珍本、孤本甚多。
可是,赵琦美去世之后,他的子孙把他的藏书全卖了。
为此,当时迷信的人们传说,埋葬赵琦美的武康山中白天能听见鬼哭声,那是赵琦美的灵魂伤心地呜咽。
除了卖书之外,还有藏书家后人用祖先的书抵债的。
清代“瞑琴山馆”主人刘桐藏书逾十万,可惜他的子孙不善守业,挥霍无度,债务缠身,也不喜欢读书,将藏书抵押给了债主。
“君家疏雨吾好友,积书之癖与我同……于今说着‘瞑琴馆’,卅六年前一梦中。”
疏雨是刘桐的字,这首诗是刘桐的好友严可均针对“瞑琴山馆”传书无后写下的诗句,读到之人,会感到人世沧桑,书世沧桑,可一切又令人无可奈何。
说卖书也好、抵债也罢,那些藏书毕竟还留在世间,还有机会被有识之士发现,但前文提到的藏书家毛晋的子孙的行为,却给藏书带来了“灭顶之灾”。
毛晋死后,他的后代不能继承家风,据《汲古阁版本存亡考》中记载:
毛晋的一个孙子非常喜欢品茗,一次,购得洞庭山碧螺春茶、虞山玉蟹泉水,却为缺少煎水的“美薪”而发愁。
后来,看着他祖父留下的藏书刻版,大发奇想,用之煮茶,还说:“以此做薪煮茶,味当更佳!”
于是,他“按日劈烧之”,直到茶尽而版绝。
另有元朝一位叫庄蓼塘的藏书家,家中藏书万卷,且有大量手抄本,十分珍贵。
这藏书世家,未必就不会毁书啊。
明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有一枚藏书印,印文这样写道:
“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
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
苟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毋宁舍旎。”
它有如家训,谆谆教导子孙:
祖先藏书不易,后辈切记读书、守书。
遗憾的是,历史上并不是所有藏书家的子孙都听祖宗的话,他们中有一些人既不读书,亦不守书。
清代藏书家钱遵王的《读书敏求记》中讲述了明代文人赵琦美的故事。
赵琦美一生以藏书闻名,编撰有《脉望馆书目》4册,著录藏书5000余种、2万余册,其中有珍本、孤本甚多。
可是,赵琦美去世之后,他的子孙把他的藏书全卖了。
为此,当时迷信的人们传说,埋葬赵琦美的武康山中白天能听见鬼哭声,那是赵琦美的灵魂伤心地呜咽。
除了卖书之外,还有藏书家后人用祖先的书抵债的。
清代“瞑琴山馆”主人刘桐藏书逾十万,可惜他的子孙不善守业,挥霍无度,债务缠身,也不喜欢读书,将藏书抵押给了债主。
“君家疏雨吾好友,积书之癖与我同……于今说着‘瞑琴馆’,卅六年前一梦中。”
疏雨是刘桐的字,这首诗是刘桐的好友严可均针对“瞑琴山馆”传书无后写下的诗句,读到之人,会感到人世沧桑,书世沧桑,可一切又令人无可奈何。
说卖书也好、抵债也罢,那些藏书毕竟还留在世间,还有机会被有识之士发现,但前文提到的藏书家毛晋的子孙的行为,却给藏书带来了“灭顶之灾”。
毛晋死后,他的后代不能继承家风,据《汲古阁版本存亡考》中记载:
毛晋的一个孙子非常喜欢品茗,一次,购得洞庭山碧螺春茶、虞山玉蟹泉水,却为缺少煎水的“美薪”而发愁。
后来,看着他祖父留下的藏书刻版,大发奇想,用之煮茶,还说:“以此做薪煮茶,味当更佳!”
于是,他“按日劈烧之”,直到茶尽而版绝。
另有元朝一位叫庄蓼塘的藏书家,家中藏书万卷,且有大量手抄本,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