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觇”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明后期文房清玩的风气愈渐兴盛,其间文人竞相编书立作,论述文房器物。

    文震亨在《长物志》卷七“器具”中有“笔觇”条目,文云:“笔觇,定窑、龙泉小浅碟俱佳,水晶、琉璃诸式,俱不雅,有玉碾片叶为之者,尤俗。”

    从文述中,可知当时的笔觇是种小浅碟,片叶造型,材质有陶瓷、水晶、琉璃与玉石。

    屠隆在《考盘余事》中,一共列举了45种文房器具,笔觇排在第8位,可见笔觇在当时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为何有“笔觇”这个名称呢?

    原来这是文人的雅气所致。

    觇,系看、窥看之意,《淮南子·俶真训》:“其兄掩户而入觇之。”

    创造一个精致的东西让毛笔窥看,这便成了笔觇。

    依据文氏《长物志》的描绘以及实物遗存,可以断定,笔觇是片叶造型的好看的浅碟,以陶瓷居多。

    到了清代,笔觇发生了材质与造型上的变化。

    材质由陶瓷、玉石类,改变成更具应用功能的砚石,尤其追求石中名品,如端石中的鱼脑冻、蕉叶白、天青,歙石中的罗纹、眉子、金星等,所以它们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常常要胜过实用价值。

    同时,笔觇的造型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花色浅碟状,演变成不事雕琢,打磨细腻的砚式素面状。

    在使用功能上,笔觇似乎不用单列一项,因为在砚台上也可以掭笔匀墨,感觉用不着专门用具,可见古代文人器不厌精、类不厌细的文房用品追求。

    实用之外,还重赏玩情趣,显见得文人墨客们好风雅的品位,不愧为文人案头上寻求情感沟通和文化满足的清玩。

    “我懂了,师父,没想到我们家居然还能收到这种好东西。”

    刘金宝感慨道。

    “这很正常,你爷爷那个年纪的时候,正是国内文玩行业兴起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人根本不懂古玩的,随便就把宝贝给当成破烂给卖了。

    好在你们没有把这些东西毁掉,不然的话可就郁闷了。”

    “是啊,一百三十万呢。”

    刘金宝说道。

    “这不光是钱的问题,这三件东西,各有各的特调,除了一定的市场价值之外,历史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张天元纠正道。

    说完话,他看向了张老九,突然冷笑道:“你不就是想要张天元的鉴定证书吗?很简单,我就是张天元,你觉得我还要不要给你把鉴定证书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