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林玲─错字很多(2/4)
小玲大概是有些来历,不然太子不可能会如此照顾她,文中曾提到太子心想:「若非为了当初的诺言。」这可能是伏笔,暂不讨论。太子大概真的是喜欢小玲,不过原因不明,不由分说就设局让小玲成为妾,但两人上了床却没真的ShAnG,不晓得太子到底心里在打算什麽,这一连串举动显得动机较弱,上不成问题,就是少了点动力。
这五章有个特sE是太子和小玲内心碎碎念极多,小玲本来就常在内心碎念,倒不稀奇,连最有城府的太子也一起这麽做,还真是蛮微妙的。作者把太子做过但小玲不晓得的事在内心碎念中补完,包含各种对小玲的腹诽,前者让人觉得没什麽真实感,因为不是「演」给读者看,有种太子自说自话的感觉;後者则是让人觉得太子的心智年龄跟小玲差不多,这两人根本同个层级,太子深藏不露的高人格调就没了。
整T来说,小玲如何入g0ng到成为昭训的过程顺利到无趣的程度,反正太子所策划的事没有不成功的,太子妃内心稍感复杂,却没深究就带过去了,小玲对这整件事的感想也相当轻描淡写,身为读者,其实不太了解到底看点在哪里……
整部作品中藉小玲与皇帝之口,不只一次强调太子手段高明,而这五章可说是最能看到太子手段的部分,然而看起来却没有很厉害,反而有种把打仗当儿戏的感觉,拿军队的命开玩笑,或许这展现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但後来草药来了之後就全军生龙活虎,顺利到我除了微笑之外不知该做什麽反应。
其中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麽太子需要侍疾是找妃子过去?这些世家出身的尊贵小姐有能力到军营照顾太子?如果只是生病,一般军士就可以照料了啊,再不然就找g0ngnV去也可以,不懂为什麽是找妃子。接着,既然是找妃子去,为什麽最後是书nV过去?妃子生病去不了的话,可以叫身边的g0ngnV代表啊,至少有个为夫着想的美名在,而且,如果书nV能够代替妃子位置,那为何打从一开始不找g0ngnV过去就好?这又回到前面的问题了。我知道太子是故意设局让小玲去,可是这还是说不通这个奇妙的流程,两位良媛也完全不在乎的样子。
二木簪、见树、枯山水、不能等、命理
小玲的主场,关关易过关关过。
这五章中,安排了几个严重程度不等的状况让小玲面对,按理来说「危机→解决」是成就作品剧情高低起伏的重要手法,可是本作解决事情的过程太过简单,剧情的高低起伏线很是平缓。
1.求赐木簪成良策
本作品开篇的第一个事件,我觉得非常傻眼……为什麽皇帝听了几句总计五十字左右的话,就随便下令木簪成为正式饰物啊!还说什麽皇家日渐奢华、国库空虚之类的弊病,说什麽苦无良策!
我有个疑问:皇室子弟和妃嫔们应该都是领「固定薪水」,国库空虚的话,只要将每月发放的金额减少不就好了吗?既然作品中的皇帝不是将国库空虚原因归於赋税不足而是皇室奢华,只要他带头崇尚简朴,自然而然其他皇家子弟就不敢过於铺张,我真心不懂皇帝在苦无良策什麽耶?看看齐桓公抑制自己穿紫衣的喜好来清除国内好服紫的风气,清道光皇帝也是节俭从自身做起啊。
而且,我认为奢华问题跟佩带玉饰并没有很紧密的关系,玉虽昂贵,但可以保存极久,一个人能配带的玉饰是有限的,我并不认为玉是关键。皇室的奢华,难道不是在其他方面吗?衣物布料、刺绣薰香、家具装潢、餐食、侍仆人数、宴会歌舞、养花造园……等,各种从生活必需品到享乐型支出,只要全部都减一层级,甚至半个层级就好,省下的钱说不定就足够惊人了。强y将木簪当作正式饰品,少了个可以炫富的部分,为了展现自己身价不凡,就会在其他部分更加铺张浪费,这是很有可能的发展,更是怀疑这个诏令能达到改善奢华风气的成果。
除此之外,木簪本身朴实无华,便会在选木及雕刻上费尽苦心,为了找寻优良木头,就需要有人去打点,拥有JiNg湛雕刻手艺的匠人,更有可能争相被高价聘请制簪。总之,我再次怀疑这个诏令能为国库省多少钱。
最後,让我们更进一步,仔细看那段诏令,皇帝说「就算是单独佩带,都是合礼」,内含意思表示「不单独配戴也合礼」,也就是说整个诏令的意思是:「只要有戴木簪做个象徵,身上要再配玛瑙珍珠金花银饰美玉都没关系,总之只要有木就合礼罗~」果然皇帝根本没有心要处理奢华问题嘛!
2.菩提簪说佛法
上个事件是皇帝听没几句就喜孜孜认为小玲献良策,这个事件则是老祖宗听小玲说没几句就自认佛法修行不足。
第一,老祖宗既然一开始问「有听过身似菩提,心似明镜吗?」可见她一定知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句,人人皆知後句b前句更具有佛理,为何老祖宗是提前句?
第二,这两句佛偈都是在说如何保持内心不受世俗g扰,不管是哪句都跟拿菩提树枝做簪子没半点关系啊?如果因为「身似菩提」就不能使用菩提树,那「心似明镜」不就是不能用镜子了?我不懂老祖宗引用这句是想要表示什麽。
第三,两句佛偈以及见树说见山是山,都是在高中课堂就能读到,也能理解的东西,文中的老祖宗据说修佛多年,却非得等到小玲解释才懂,这程度……身为读者,我觉得很尴尬。
这起事件从某才人故意提起木簪香味开端,直至皇帝责罚某才人和德妃做结,从头到尾都很莫名其妙──Ga0不懂事情为什麽这麽发展。这支簪子是德妃送太子妃再转送小玲的,当祖宗问话,依太子妃个X,应该就要跳出来担责任,可她从头到尾没吭半点声;再来,这只簪子既是得来的,小玲怎麽知道是枯枝还是砍树而成?而且太子明明说是要等失去木X才能制物,小玲怎麽颠倒过来说是保持木X,何况木X跟是不是自然掉落根本没半点关系,老祖宗的理解能力令人怀疑耶;接下来,老祖宗提出文不对题的佛偈,最後听了小玲的见树说就眼神清澄了起来。老祖宗因好佛而兴起怒火,最终却因高中生程度能懂的佛理就释怀,我觉得蛮微妙的。
另外,皇帝未免管太多事了,後g0ng妃子的责罚为什麽是由皇帝处理?太子又为何是向皇帝呈报太子妃的责罚?我知道皇后已逝,但就算不递补皇后之位,也应该将管理後g0ng的职责交给某位妃子才对,皇帝可没这麽闲啊。
3.一沙一世界,一笑一尘缘,金屋藏娇观天下
小玲哄老祖宗开心的三阶段,效果卓越,将老祖宗收服的服服贴贴,连骂都不舍得。
这五章有个特sE是太子和小玲内心碎碎念极多,小玲本来就常在内心碎念,倒不稀奇,连最有城府的太子也一起这麽做,还真是蛮微妙的。作者把太子做过但小玲不晓得的事在内心碎念中补完,包含各种对小玲的腹诽,前者让人觉得没什麽真实感,因为不是「演」给读者看,有种太子自说自话的感觉;後者则是让人觉得太子的心智年龄跟小玲差不多,这两人根本同个层级,太子深藏不露的高人格调就没了。
整T来说,小玲如何入g0ng到成为昭训的过程顺利到无趣的程度,反正太子所策划的事没有不成功的,太子妃内心稍感复杂,却没深究就带过去了,小玲对这整件事的感想也相当轻描淡写,身为读者,其实不太了解到底看点在哪里……
整部作品中藉小玲与皇帝之口,不只一次强调太子手段高明,而这五章可说是最能看到太子手段的部分,然而看起来却没有很厉害,反而有种把打仗当儿戏的感觉,拿军队的命开玩笑,或许这展现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但後来草药来了之後就全军生龙活虎,顺利到我除了微笑之外不知该做什麽反应。
其中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麽太子需要侍疾是找妃子过去?这些世家出身的尊贵小姐有能力到军营照顾太子?如果只是生病,一般军士就可以照料了啊,再不然就找g0ngnV去也可以,不懂为什麽是找妃子。接着,既然是找妃子去,为什麽最後是书nV过去?妃子生病去不了的话,可以叫身边的g0ngnV代表啊,至少有个为夫着想的美名在,而且,如果书nV能够代替妃子位置,那为何打从一开始不找g0ngnV过去就好?这又回到前面的问题了。我知道太子是故意设局让小玲去,可是这还是说不通这个奇妙的流程,两位良媛也完全不在乎的样子。
二木簪、见树、枯山水、不能等、命理
小玲的主场,关关易过关关过。
这五章中,安排了几个严重程度不等的状况让小玲面对,按理来说「危机→解决」是成就作品剧情高低起伏的重要手法,可是本作解决事情的过程太过简单,剧情的高低起伏线很是平缓。
1.求赐木簪成良策
本作品开篇的第一个事件,我觉得非常傻眼……为什麽皇帝听了几句总计五十字左右的话,就随便下令木簪成为正式饰物啊!还说什麽皇家日渐奢华、国库空虚之类的弊病,说什麽苦无良策!
我有个疑问:皇室子弟和妃嫔们应该都是领「固定薪水」,国库空虚的话,只要将每月发放的金额减少不就好了吗?既然作品中的皇帝不是将国库空虚原因归於赋税不足而是皇室奢华,只要他带头崇尚简朴,自然而然其他皇家子弟就不敢过於铺张,我真心不懂皇帝在苦无良策什麽耶?看看齐桓公抑制自己穿紫衣的喜好来清除国内好服紫的风气,清道光皇帝也是节俭从自身做起啊。
而且,我认为奢华问题跟佩带玉饰并没有很紧密的关系,玉虽昂贵,但可以保存极久,一个人能配带的玉饰是有限的,我并不认为玉是关键。皇室的奢华,难道不是在其他方面吗?衣物布料、刺绣薰香、家具装潢、餐食、侍仆人数、宴会歌舞、养花造园……等,各种从生活必需品到享乐型支出,只要全部都减一层级,甚至半个层级就好,省下的钱说不定就足够惊人了。强y将木簪当作正式饰品,少了个可以炫富的部分,为了展现自己身价不凡,就会在其他部分更加铺张浪费,这是很有可能的发展,更是怀疑这个诏令能达到改善奢华风气的成果。
除此之外,木簪本身朴实无华,便会在选木及雕刻上费尽苦心,为了找寻优良木头,就需要有人去打点,拥有JiNg湛雕刻手艺的匠人,更有可能争相被高价聘请制簪。总之,我再次怀疑这个诏令能为国库省多少钱。
最後,让我们更进一步,仔细看那段诏令,皇帝说「就算是单独佩带,都是合礼」,内含意思表示「不单独配戴也合礼」,也就是说整个诏令的意思是:「只要有戴木簪做个象徵,身上要再配玛瑙珍珠金花银饰美玉都没关系,总之只要有木就合礼罗~」果然皇帝根本没有心要处理奢华问题嘛!
2.菩提簪说佛法
上个事件是皇帝听没几句就喜孜孜认为小玲献良策,这个事件则是老祖宗听小玲说没几句就自认佛法修行不足。
第一,老祖宗既然一开始问「有听过身似菩提,心似明镜吗?」可见她一定知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句,人人皆知後句b前句更具有佛理,为何老祖宗是提前句?
第二,这两句佛偈都是在说如何保持内心不受世俗g扰,不管是哪句都跟拿菩提树枝做簪子没半点关系啊?如果因为「身似菩提」就不能使用菩提树,那「心似明镜」不就是不能用镜子了?我不懂老祖宗引用这句是想要表示什麽。
第三,两句佛偈以及见树说见山是山,都是在高中课堂就能读到,也能理解的东西,文中的老祖宗据说修佛多年,却非得等到小玲解释才懂,这程度……身为读者,我觉得很尴尬。
这起事件从某才人故意提起木簪香味开端,直至皇帝责罚某才人和德妃做结,从头到尾都很莫名其妙──Ga0不懂事情为什麽这麽发展。这支簪子是德妃送太子妃再转送小玲的,当祖宗问话,依太子妃个X,应该就要跳出来担责任,可她从头到尾没吭半点声;再来,这只簪子既是得来的,小玲怎麽知道是枯枝还是砍树而成?而且太子明明说是要等失去木X才能制物,小玲怎麽颠倒过来说是保持木X,何况木X跟是不是自然掉落根本没半点关系,老祖宗的理解能力令人怀疑耶;接下来,老祖宗提出文不对题的佛偈,最後听了小玲的见树说就眼神清澄了起来。老祖宗因好佛而兴起怒火,最终却因高中生程度能懂的佛理就释怀,我觉得蛮微妙的。
另外,皇帝未免管太多事了,後g0ng妃子的责罚为什麽是由皇帝处理?太子又为何是向皇帝呈报太子妃的责罚?我知道皇后已逝,但就算不递补皇后之位,也应该将管理後g0ng的职责交给某位妃子才对,皇帝可没这麽闲啊。
3.一沙一世界,一笑一尘缘,金屋藏娇观天下
小玲哄老祖宗开心的三阶段,效果卓越,将老祖宗收服的服服贴贴,连骂都不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