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济州岛上的蒙古贵族们还在乱糟糟地争论该求得怎样的封赏,又如何在大明的统治下继续维持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其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屹立于三国中间的济州岛,现在已经成了风暴之眼。
在奉天殿内,朱元璋就日本南朝使团来访一事,也颇有些拿不准。
毕竟,老朱在外交方面,在日本这个坑里,已经绊脚好多次了。
洪武元年大明刚刚立国的时候,为了得到周边各国对大明这个新生国家的承认,大明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安南、占城、高丽、日本等国都派了,其他国家都挺正常,就日本从头到尾透着一股诡异,连着派了好几拨,突出一个有去无回。
有被倭寇袭杀了的,有被海上飓风卷走的,有被日本人扣留的.总之,直到最后跟怀良亲王沟通清楚,前前后后花费了四年之久,而洪武四年,怀良亲王遣使来大明,向大明称臣纳贡的时候,老朱除了厚赏怀良使臣外,还特意让佛教祖阐禅师等人护送使臣回日本。
而祖阐一行人却被效忠于北朝的守护大名给关押了,解递到了圣福寺,最后还是通过圣福寺的僧人才见到足利义满,洪武七年被足利义满放了回来,足利义满还派了使团来大明,而对于日本南北朝的事情,大明也才算是有了更多的了解.朱元璋到那时候才知道倭寇横行的真相,日本自己内部就是一团乱,连个统一的政权都没有,自然任何一个势力清剿倭寇的承诺都是不作数的。
不过,即便清楚了日本南北朝分裂这一点,大明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南朝,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大明来讲,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就是扶持弱势方,让日本继续乱下去,永远都处于南北朝状态才好。
“皇爷爷,此次日本南朝派使团来访,显然是希望我们能介入他们的内战。”朱雄英神色凝重地说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眉头紧锁:“日本南北朝之争,本是外交之外的事情,但如今南朝势弱至极,若大明不加以援手,恐怕南朝难以维系。”
“皇爷爷所言极是。”朱雄英接口道,“但孙儿以为,在援助南朝之前,我们需得深思熟虑。毕竟,我们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如果提前插手干涉,一个不慎,就可能泥足深陷。”
日本人口上千万,虽然现在处于内战状态,但体量毕竟摆在这里,即便是横扫天下的蒙古人两次远征也未能征服,如果大明没有做好准备就贸然行动,那么最有可能的后果就是大量部队陷进去,而为了增加获胜的筹码,就需要投入更多,消耗更多的补给物资和金钱,如果没办法快速获胜,锐气一旦被消磨,那这是一个几乎无止境的过程,完全可以参考万历抗倭援朝时候日本的情况。
到了那时候,若真的进退维谷,对于国力正处在上升期的大明来讲,绝非是什么好事。
“财帛动人心,何况金山乎?大孙你的顾虑是对的,这时候咱们确实要有定力。”朱元璋闻言,如此说道。
日本有金山银山不假,大明需要获取也不假,但不是现在,现在虽然南朝派来了使者,但并非最好的插手机会。
大明需要建造更多的,足够有压倒性优势的远洋舰队,同时,新的技术装备也需要与明军进行磨合编练,这还需要时间。
朱元璋是很冷静的,他经常在给国内外各种人的诏书上拿隋炀帝举例,当然不纯粹是为了辱广,而是站在他的视角,其实刚刚建立二十多年的大明,跟历史上的那个大隋,其实面临的很多内政外交问题的抉择困境是一样的。
而如果认为自己国力强大兵多将广就轻易地押上赌注,那么很容易就会陷入跟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一样的困境,朱元璋深知大明的国力虽然强盛,但也不能轻易涉足他国内乱,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必须仔细权衡。
而且,南朝到底值不值得大明进行大力度的扶持,也实在是一个问题。
首先,由于南朝在日本国内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哪怕有着大明的扶持,他们也很难消灭以足利义满的室町幕府为代表的北朝势力,进而重新统一日本,所以大明对日的很多诉求还是没法解决。
其次,他们也无法像是高丽一样,接受大明的衣冠礼仪制度,因为高丽内部有信奉程朱理学主张事大主义的新兴士大夫阶层,而日本则没有,日本虽然上千年来不断接受华夏的影响,但其始终保持了独立的政治与文化,既然无法用礼仪制度来革新日本,使其成为跟高丽类似的藩属国,那么大明对于日本的控制能力,其实是不够深入的,所谓“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便是这个道理,武力的征服远远比不上文化的征服更有深度。
最后,想要把日本改造成一个跟高丽一样,可能服从于明朝的藩属国是很难的,孤悬海外日本骨子里就不愿意跟大明交往,因为大明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日本不算小国,但依旧会对这个东方的邻居有本能的恐惧,如果不是迫于局势,他们从心底里也不想接受大明的干涉,相反,他们只能依靠大明的扶持,来维持自己的残余势力,而与北朝继续保持对峙。
换言之,这些南朝的日本贵族们的目的就是凑合活着,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势,压根就没什么雄心壮志,既不想接受改造,也没能力统一日本。
扶持南朝有利于大明的利益不假,但大明不是没有选择,如果南北朝内战结束,大明同样可以选择跟北朝交往,只不过一个统一的日本,对于大明来讲稍后动手可能会更费事所以现在的考量,其实就是到底要不要冒着被拖入泥潭的下场去帮助南朝,如果不帮助南朝,那么日后远征日本的成本是否会比现在拖入泥潭还要高?
在奉天殿内,朱元璋就日本南朝使团来访一事,也颇有些拿不准。
毕竟,老朱在外交方面,在日本这个坑里,已经绊脚好多次了。
洪武元年大明刚刚立国的时候,为了得到周边各国对大明这个新生国家的承认,大明向周边各国派遣使者,安南、占城、高丽、日本等国都派了,其他国家都挺正常,就日本从头到尾透着一股诡异,连着派了好几拨,突出一个有去无回。
有被倭寇袭杀了的,有被海上飓风卷走的,有被日本人扣留的.总之,直到最后跟怀良亲王沟通清楚,前前后后花费了四年之久,而洪武四年,怀良亲王遣使来大明,向大明称臣纳贡的时候,老朱除了厚赏怀良使臣外,还特意让佛教祖阐禅师等人护送使臣回日本。
而祖阐一行人却被效忠于北朝的守护大名给关押了,解递到了圣福寺,最后还是通过圣福寺的僧人才见到足利义满,洪武七年被足利义满放了回来,足利义满还派了使团来大明,而对于日本南北朝的事情,大明也才算是有了更多的了解.朱元璋到那时候才知道倭寇横行的真相,日本自己内部就是一团乱,连个统一的政权都没有,自然任何一个势力清剿倭寇的承诺都是不作数的。
不过,即便清楚了日本南北朝分裂这一点,大明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南朝,原因也很简单,对于大明来讲,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就是扶持弱势方,让日本继续乱下去,永远都处于南北朝状态才好。
“皇爷爷,此次日本南朝派使团来访,显然是希望我们能介入他们的内战。”朱雄英神色凝重地说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眉头紧锁:“日本南北朝之争,本是外交之外的事情,但如今南朝势弱至极,若大明不加以援手,恐怕南朝难以维系。”
“皇爷爷所言极是。”朱雄英接口道,“但孙儿以为,在援助南朝之前,我们需得深思熟虑。毕竟,我们还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如果提前插手干涉,一个不慎,就可能泥足深陷。”
日本人口上千万,虽然现在处于内战状态,但体量毕竟摆在这里,即便是横扫天下的蒙古人两次远征也未能征服,如果大明没有做好准备就贸然行动,那么最有可能的后果就是大量部队陷进去,而为了增加获胜的筹码,就需要投入更多,消耗更多的补给物资和金钱,如果没办法快速获胜,锐气一旦被消磨,那这是一个几乎无止境的过程,完全可以参考万历抗倭援朝时候日本的情况。
到了那时候,若真的进退维谷,对于国力正处在上升期的大明来讲,绝非是什么好事。
“财帛动人心,何况金山乎?大孙你的顾虑是对的,这时候咱们确实要有定力。”朱元璋闻言,如此说道。
日本有金山银山不假,大明需要获取也不假,但不是现在,现在虽然南朝派来了使者,但并非最好的插手机会。
大明需要建造更多的,足够有压倒性优势的远洋舰队,同时,新的技术装备也需要与明军进行磨合编练,这还需要时间。
朱元璋是很冷静的,他经常在给国内外各种人的诏书上拿隋炀帝举例,当然不纯粹是为了辱广,而是站在他的视角,其实刚刚建立二十多年的大明,跟历史上的那个大隋,其实面临的很多内政外交问题的抉择困境是一样的。
而如果认为自己国力强大兵多将广就轻易地押上赌注,那么很容易就会陷入跟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一样的困境,朱元璋深知大明的国力虽然强盛,但也不能轻易涉足他国内乱,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必须仔细权衡。
而且,南朝到底值不值得大明进行大力度的扶持,也实在是一个问题。
首先,由于南朝在日本国内并没有足够的实力,哪怕有着大明的扶持,他们也很难消灭以足利义满的室町幕府为代表的北朝势力,进而重新统一日本,所以大明对日的很多诉求还是没法解决。
其次,他们也无法像是高丽一样,接受大明的衣冠礼仪制度,因为高丽内部有信奉程朱理学主张事大主义的新兴士大夫阶层,而日本则没有,日本虽然上千年来不断接受华夏的影响,但其始终保持了独立的政治与文化,既然无法用礼仪制度来革新日本,使其成为跟高丽类似的藩属国,那么大明对于日本的控制能力,其实是不够深入的,所谓“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便是这个道理,武力的征服远远比不上文化的征服更有深度。
最后,想要把日本改造成一个跟高丽一样,可能服从于明朝的藩属国是很难的,孤悬海外日本骨子里就不愿意跟大明交往,因为大明的体量实在是太大了,哪怕日本不算小国,但依旧会对这个东方的邻居有本能的恐惧,如果不是迫于局势,他们从心底里也不想接受大明的干涉,相反,他们只能依靠大明的扶持,来维持自己的残余势力,而与北朝继续保持对峙。
换言之,这些南朝的日本贵族们的目的就是凑合活着,继续维持自己的权势,压根就没什么雄心壮志,既不想接受改造,也没能力统一日本。
扶持南朝有利于大明的利益不假,但大明不是没有选择,如果南北朝内战结束,大明同样可以选择跟北朝交往,只不过一个统一的日本,对于大明来讲稍后动手可能会更费事所以现在的考量,其实就是到底要不要冒着被拖入泥潭的下场去帮助南朝,如果不帮助南朝,那么日后远征日本的成本是否会比现在拖入泥潭还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