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史,不入流,九品之下的官员。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四品。
好家伙,别人是连升三级就了不得了,这是直接连升十三级!
就算冯坚没几年可活了,这也是能载入史册的大赚特赚了,毕竟这种级别的官员,死了一般是会再往上追赠的,而不管是实际利益还是对于家族的振兴,那都是实打实的。
朱雄英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没说。
反正自从胡惟庸案和郭桓案以后,洪武朝这种骤然拔擢的事情,也不少了。
朱元璋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通过大批的废黜、骤然的拔擢、漫长的试官,来造成整個文官集团的不稳定,就像是把一个塞上了盖子的半瓶水,先是往上晃,再往下坠,最后左右猛摇一样。
文官的不稳定,对于当前的皇权来讲,才是最优解。
因为从本质上,朱元璋就不是靠文官来进行统治的,作为开国君主,他是依靠武臣来统治国家的。
所以洪武朝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武臣被大规模清洗,这才会造成江山动荡。
而如今的明初,文轻武重,不管文官怎么不稳定,只要勋贵武臣们稳定,那这个江山就乱不起来。
实际上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也确实很有效果,文官长期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里,最顶层的那批文官,也就是六部尚书,经常是一两年就会被更换,换的快的,甚至半年就没了,所以朱雄英根本就来不及认识这些最顶层的文官,可能刚混个脸熟,人就没了
但你以为这对于其他文官来说是坏事吗?可不是。
小九卿们,可都是盼着能荣登尚书宝座呢,毕竟除了那遥远的三公三孤以外,尚书才是文官们实际上做到“位极人臣”的表现。
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别说当半年,就是当半天的尚书,那也够过把瘾了。
因此现在的大明,就出现了这种吊诡的现象.六部尚书就跟那舞台上的演员似的,不断地上场,粉墨登场后匆匆退场,而底下画好了妆的新演员们,还巴望着台上,期待着有自己上台风光的那一瞬。
这对于皇权来讲,其实不错。
因为提拔谁当六部尚书的权力,在皇帝的手里,皇帝可以把一个不入流的官员,瞬间连升十三级,也可以让高高在上的尚书,直接跌落凡尘致仕滚蛋。
这种情况下,文官们是极度恐惧皇权的,同时又渴望得到皇权的认可。
而洪武朝的文官,也就比后面的文官好摆弄多了,大明是越往后,文官的势力越强大。
一开始,内阁还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结果过了二三十年,直接成了实权机构了,再往后,内阁首辅,跟明初的宰相,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出现了张居正这种站在权利顶峰几乎等同于摄政王的文官。
“这天下的事情啊,说来复杂就复杂,说来简单也简单,驾驭臣下的道理,就藏在这里面。”朱元璋掂了掂捏出来的一叠厚厚奏章。
有了朱元璋的默许,朱雄英就这么站在他身后看着批奏章。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正四品。
好家伙,别人是连升三级就了不得了,这是直接连升十三级!
就算冯坚没几年可活了,这也是能载入史册的大赚特赚了,毕竟这种级别的官员,死了一般是会再往上追赠的,而不管是实际利益还是对于家族的振兴,那都是实打实的。
朱雄英想说什么,但最后还是没说。
反正自从胡惟庸案和郭桓案以后,洪武朝这种骤然拔擢的事情,也不少了。
朱元璋的目的很明显,就是通过大批的废黜、骤然的拔擢、漫长的试官,来造成整個文官集团的不稳定,就像是把一个塞上了盖子的半瓶水,先是往上晃,再往下坠,最后左右猛摇一样。
文官的不稳定,对于当前的皇权来讲,才是最优解。
因为从本质上,朱元璋就不是靠文官来进行统治的,作为开国君主,他是依靠武臣来统治国家的。
所以洪武朝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武臣被大规模清洗,这才会造成江山动荡。
而如今的明初,文轻武重,不管文官怎么不稳定,只要勋贵武臣们稳定,那这个江山就乱不起来。
实际上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也确实很有效果,文官长期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里,最顶层的那批文官,也就是六部尚书,经常是一两年就会被更换,换的快的,甚至半年就没了,所以朱雄英根本就来不及认识这些最顶层的文官,可能刚混个脸熟,人就没了
但你以为这对于其他文官来说是坏事吗?可不是。
小九卿们,可都是盼着能荣登尚书宝座呢,毕竟除了那遥远的三公三孤以外,尚书才是文官们实际上做到“位极人臣”的表现。
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别说当半年,就是当半天的尚书,那也够过把瘾了。
因此现在的大明,就出现了这种吊诡的现象.六部尚书就跟那舞台上的演员似的,不断地上场,粉墨登场后匆匆退场,而底下画好了妆的新演员们,还巴望着台上,期待着有自己上台风光的那一瞬。
这对于皇权来讲,其实不错。
因为提拔谁当六部尚书的权力,在皇帝的手里,皇帝可以把一个不入流的官员,瞬间连升十三级,也可以让高高在上的尚书,直接跌落凡尘致仕滚蛋。
这种情况下,文官们是极度恐惧皇权的,同时又渴望得到皇权的认可。
而洪武朝的文官,也就比后面的文官好摆弄多了,大明是越往后,文官的势力越强大。
一开始,内阁还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结果过了二三十年,直接成了实权机构了,再往后,内阁首辅,跟明初的宰相,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出现了张居正这种站在权利顶峰几乎等同于摄政王的文官。
“这天下的事情啊,说来复杂就复杂,说来简单也简单,驾驭臣下的道理,就藏在这里面。”朱元璋掂了掂捏出来的一叠厚厚奏章。
有了朱元璋的默许,朱雄英就这么站在他身后看着批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