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说的是,然……”荀彧欲言又止,显然有口难开,不想和刘擎诉苦。

    “而且朝廷设于此处,官员寥寥,也不成体统,本王打算提拔一批统筹之官员,分工负责各类事务,再由你统辖,如此一来,你也不至于太过辛苦,本王已有初步方案,你看。”说着,刘擎递过一张帛书。

    关于改制,刘擎早就想过数次了,如今的三公九卿,虽然也是分工,但隶属关系太过复杂,即便刘擎生活了这么多年,依然分不清这些个从属关系。

    比如太尉管辖着太常卿,光禄勋和卫尉,司徒掌管廷尉太仆和大鸿胪,司空则执掌少府宗正和大司农,而三公之下,又各自有长史等属官,真正处置实务的尚书台,又在少府之下。

    荀彧接过帛书,看着简单划出的三省八部结构,陷入思索。

    刘擎曾想过数次采用什么结构,既要加强中央集权,扼制地方,又要靠拢顺利过渡,不能搞得天翻地覆,最后,决定采用三省六部制过渡,再将农部从户部脱离,并添加商部,形成特色的三省八部制。

    这么创新的理由很简单,刘擎的更改也很想当然,那就是户部权力过大,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全管了,想想都离谱,老祖宗的制度设计或许自有其智慧,但刘擎的创新,自有其见解,那就是有要有一个部,专门从事三农事务,来保障田地,保障粮食,保障农民,能不能有效遏制土地兼并先不说,但至少要朝这个方向使劲。

    至于商部,显然古代统治者没有尝过商业的甜头,如果所有底层人都靠种田活下去,这对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来说,实在是一把沉重的枷锁。

    至于实效,先在冀州试点,再推广至各州,他日平定天下之时,便可用作中央官制。

    “主公,尚书省我懂,何谓中书与门下?”

    刘擎笑道:“你便是中书,执掌机要,发布政令,并总领百官,至于门下,乃是本王近臣,类似于本朝侍中,为本王出谋划策,顾问应对,并要审查复核本王诏命。”

    荀彧点点头,基本懂了,又赫然发现,若按主公所言,那中书省岂不是集三公之权于一身?

    荀彧有些意外的看着刘擎。

    “文若以为如何?”刘擎笑着问道。

    荀彧却有些慌了,集三公之权于一身,这是主公的试探吗?

    “主公,中书省事权,是否有过?”

    “并不为过,三公分权,会使决策效率低下,而且有门下省审查复核,断不存在一家独大的事发生。”刘擎所述,是理想状态,若真碰到大奸臣,不管什么制,都白搭。

    “尚书省下辖六部,倒似四曹尚书,便是主公所言的分工统筹吧。”

    “不错,如今的尚书,官品低微,在朝中并无实权,何进,袁隗,董卓,王允,皆以大将军,太傅,三公之名录尚书事秉政,如此,岂不多此一举?”

    “主公明鉴。”荀彧由衷佩服,原本以为主公是仁德两全,胸有大志,英武无双,没想到平日里对不怎么关注的政事,也有如此见地,荀彧心中是无比的佩服。

    主公真乃真正的不世出的明主呐!

    刘擎笑着继续道:“其中人选,你且看看,报给本王,冀州官制饱满,可先在此一试,若有成效,向各州推广即可。”

    荀彧虽然被中书大权惊到了,但整体观感甚好,简洁明了,若能实施,定然能将处事效率提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