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专题:大明十六帝(4/6)
朱元璋在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朱元璋的祖籍在沛国相县,后有一支迁徙句容,世居朱家巷。
朱元璋在《皇陵碑》和《朱氏世德碑》中称自己的祖父朱初一在宋末元初率一家人从句容来到淮北,开垦宋元战争后的荒田,定居泗州盱眙县。
父亲朱世珍(朱五四)在五十岁时濠州钟离县之东乡,在那里生下了朱元璋。
十年后,又迁至钟离之西乡,最后迁至太平乡之孤村庄。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
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
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回忆当时情形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云游四方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
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
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
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
朱元璋的祖籍在沛国相县,后有一支迁徙句容,世居朱家巷。
朱元璋在《皇陵碑》和《朱氏世德碑》中称自己的祖父朱初一在宋末元初率一家人从句容来到淮北,开垦宋元战争后的荒田,定居泗州盱眙县。
父亲朱世珍(朱五四)在五十岁时濠州钟离县之东乡,在那里生下了朱元璋。
十年后,又迁至钟离之西乡,最后迁至太平乡之孤村庄。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
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
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回忆当时情形说:“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云游四方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
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
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
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