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不得不感叹,站在今天这个时间节点回望华国近代史,真的让人无比地感慨和庆幸,感慨这条救亡图存之路革命者们走得太艰辛了;又无比庆幸先辈们的血与泪没有白费,今日之华国如你们所愿。
很多人看到了黄飞鸿的故事,却忽略了这也是在讲华国的近代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黄飞鸿》的时代背景。
电影故事发生在清末,当时正值慈禧当政,也是大清国最颓靡、最动荡的时代,从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当时有非常多的外国租界,华洋纠纷频繁。鹰国向清政府以非常廉洁的价格在沪上建立租界后,在洋泾浜沿岸造了800多幢简易住宅,供华国难民居住,做起了房地产生意。继鹰租界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清朝设立租界,清政府逐渐丧失了对租界的控制权,从而产生了国中之国的现象。
诸国列强在清朝各自占山为王,清政府对国土的主权丧失,快速消耗了清政府在平民中的公信力。民间无法依靠政府,许多平民开始热衷于习武以求自保,民间武风大振。黄飞鸿的形象,就是当时民间武术团的精神代表。
“冲突”,是剧本情节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黄飞鸿》里的冲突,来自当时的华洋对抗,文化的对抗,时代的对抗。
在《黄飞鸿1》中,黄飞鸿第一次见到十三姨的场景里,海归的十三姨向黄飞鸿握手,黄飞鸿愣了一下,向十三姨拱手作揖,此时的黄飞鸿是当时华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缩影,古板,守旧,排外,而海归的十三姨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对国外的科技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两人的相处在电影里营造了非常多的冲突点和笑点,也映射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在第一部里面,其实还有一点,如严振东临终所言:我们功夫再好,也敌不过洋枪洋炮。
也暗示了冷兵器时代在近代的终结。
《黄飞鸿之壮志凌云》里有一个场景,外国人贩子商人为了暗杀黄飞鸿,在戏棚里开枪扫射,很多平民因此受伤,黄飞鸿反倒受清衙门诬陷。在宝芝林里黄飞鸿拿着洋人的火枪若有所思,对十三姨说,“唐山应该要变,拳脚是打不过枪炮的。”黄飞鸿此时明白,即使自己是民团教练,即使自己的武功多么高强,也对抗不了枪只弹炮。而在历史上,随着清政府倒台,民国建立,枪只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冷兵器时代才真正成为了历史。….
剧中黄飞鸿对西方文化的态度转变,映射了在华国近代,国人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力求转变的上进之心。
通过在电影中的情节可以看出,在最开始,黄飞鸿心里对西方文化是抵触的,比如说十三姨帮黄飞鸿量身型做西装的场景,当时黄飞鸿说,“等将来华国人都要装西装的时候,我再穿吧!”到了后来,黄飞鸿开始戴上了洋帽,带上墨镜,坐火车,甚至参加医学交流会,用蒸汽机制药,黄飞鸿完整复现了华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学器物”的过程。
和《黄飞鸿之壮志凌云》相比,第二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更加地贴近历史,里面在中出现了陆浩东和孙先生这样的角色,其中孙先生他跟黄飞鸿在医学交流会中相识,后在鹰国领事馆中以中西医术共同救治伤众。这里的孙先生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位先生,包括他的字“逸仙”,医生的职业,基本还原了先生的人设。为什么要把孙先生这个角色放进电影?因为如果是讲华国往事,那辛亥革命这个元素就必不可少。电影暗暗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在当时备受压迫的华国,习武不可救国,行医不可救国,唯有思想改革才能帮助国人实现独立、民主和富强。
当然,更让人难以忘怀,更意难平的是陆浩东!
特别是在面对民众的愚昧的时候,他的前后的反应,真的令人嘘唏不已,这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先驱者们的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陆浩东最终并没有迷茫,而是越发地坚定了,要去改变这一切,才能够救这个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那一面旗帜,而他只是众多先烈之中的一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人,他们或许籍籍无名,可是他们都曾经为了同一个目标抛头颅洒热血!
在黄飞鸿三:狮王争霸的剧情主线是,沙俄为阻止李鸿章跟岛国签订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决定在狮王争霸的比赛中暗杀李鸿章。黄飞鸿在无意中得知这个消息后,一方面要跟当时的地霸“赵天霸”周旋,另一方面还要破坏沙俄的计划,阻止暗杀李鸿章。
电影中提到的条约,其实就是历史上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里的重要一条,就是大清国向岛国割让辽东半岛,当时的沙俄一直视大清国的东北地区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联合了德、法向岛国施压,而最终结果是岛国归还了辽东半岛,但大清国需要在原来的2亿两赔款上,额外支付三千万白银。这一大笔相当于清王朝15年的国库收入,让岛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发展。
电影的高潮是最后面的狮王争霸比赛,其实这个场景设定得非常有意思,大清国举办这场比赛是为了向其他列强国彰显自己的国力,当各方势力在城下斗得头破血流,城墙上作壁上观的诸国列强我想他们感叹的并不是大清国的强大,黄飞鸿在夺得金牌后对李鸿章说的那段话至今堪称经典。….
说完这些,我们再来看看电影的反派角色,我们都知道,如果说主角团的塑造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电影的质量的话,那么反派角色的塑造的成功与否,却同样的决定着电影的上限!
一个塑造成功的反派,绝对能够提升电影整体的上限。
而《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反面角色无疑也塑造得相当成功。
很多人看到了黄飞鸿的故事,却忽略了这也是在讲华国的近代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黄飞鸿》的时代背景。
电影故事发生在清末,当时正值慈禧当政,也是大清国最颓靡、最动荡的时代,从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当时有非常多的外国租界,华洋纠纷频繁。鹰国向清政府以非常廉洁的价格在沪上建立租界后,在洋泾浜沿岸造了800多幢简易住宅,供华国难民居住,做起了房地产生意。继鹰租界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清朝设立租界,清政府逐渐丧失了对租界的控制权,从而产生了国中之国的现象。
诸国列强在清朝各自占山为王,清政府对国土的主权丧失,快速消耗了清政府在平民中的公信力。民间无法依靠政府,许多平民开始热衷于习武以求自保,民间武风大振。黄飞鸿的形象,就是当时民间武术团的精神代表。
“冲突”,是剧本情节里必不可少的元素,而《黄飞鸿》里的冲突,来自当时的华洋对抗,文化的对抗,时代的对抗。
在《黄飞鸿1》中,黄飞鸿第一次见到十三姨的场景里,海归的十三姨向黄飞鸿握手,黄飞鸿愣了一下,向十三姨拱手作揖,此时的黄飞鸿是当时华人对外国文化的态度缩影,古板,守旧,排外,而海归的十三姨接受的是西方文化,对国外的科技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两人的相处在电影里营造了非常多的冲突点和笑点,也映射了中西文化的冲突。
在第一部里面,其实还有一点,如严振东临终所言:我们功夫再好,也敌不过洋枪洋炮。
也暗示了冷兵器时代在近代的终结。
《黄飞鸿之壮志凌云》里有一个场景,外国人贩子商人为了暗杀黄飞鸿,在戏棚里开枪扫射,很多平民因此受伤,黄飞鸿反倒受清衙门诬陷。在宝芝林里黄飞鸿拿着洋人的火枪若有所思,对十三姨说,“唐山应该要变,拳脚是打不过枪炮的。”黄飞鸿此时明白,即使自己是民团教练,即使自己的武功多么高强,也对抗不了枪只弹炮。而在历史上,随着清政府倒台,民国建立,枪只逐渐占了主导地位,冷兵器时代才真正成为了历史。….
剧中黄飞鸿对西方文化的态度转变,映射了在华国近代,国人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力求转变的上进之心。
通过在电影中的情节可以看出,在最开始,黄飞鸿心里对西方文化是抵触的,比如说十三姨帮黄飞鸿量身型做西装的场景,当时黄飞鸿说,“等将来华国人都要装西装的时候,我再穿吧!”到了后来,黄飞鸿开始戴上了洋帽,带上墨镜,坐火车,甚至参加医学交流会,用蒸汽机制药,黄飞鸿完整复现了华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所经历的“学器物”的过程。
和《黄飞鸿之壮志凌云》相比,第二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更加地贴近历史,里面在中出现了陆浩东和孙先生这样的角色,其中孙先生他跟黄飞鸿在医学交流会中相识,后在鹰国领事馆中以中西医术共同救治伤众。这里的孙先生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位先生,包括他的字“逸仙”,医生的职业,基本还原了先生的人设。为什么要把孙先生这个角色放进电影?因为如果是讲华国往事,那辛亥革命这个元素就必不可少。电影暗暗地表达了一个观点,在当时备受压迫的华国,习武不可救国,行医不可救国,唯有思想改革才能帮助国人实现独立、民主和富强。
当然,更让人难以忘怀,更意难平的是陆浩东!
特别是在面对民众的愚昧的时候,他的前后的反应,真的令人嘘唏不已,这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先驱者们的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陆浩东最终并没有迷茫,而是越发地坚定了,要去改变这一切,才能够救这个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那一面旗帜,而他只是众多先烈之中的一员,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人,他们或许籍籍无名,可是他们都曾经为了同一个目标抛头颅洒热血!
在黄飞鸿三:狮王争霸的剧情主线是,沙俄为阻止李鸿章跟岛国签订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决定在狮王争霸的比赛中暗杀李鸿章。黄飞鸿在无意中得知这个消息后,一方面要跟当时的地霸“赵天霸”周旋,另一方面还要破坏沙俄的计划,阻止暗杀李鸿章。
电影中提到的条约,其实就是历史上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里的重要一条,就是大清国向岛国割让辽东半岛,当时的沙俄一直视大清国的东北地区为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联合了德、法向岛国施压,而最终结果是岛国归还了辽东半岛,但大清国需要在原来的2亿两赔款上,额外支付三千万白银。这一大笔相当于清王朝15年的国库收入,让岛国的军事力量迅速发展。
电影的高潮是最后面的狮王争霸比赛,其实这个场景设定得非常有意思,大清国举办这场比赛是为了向其他列强国彰显自己的国力,当各方势力在城下斗得头破血流,城墙上作壁上观的诸国列强我想他们感叹的并不是大清国的强大,黄飞鸿在夺得金牌后对李鸿章说的那段话至今堪称经典。….
说完这些,我们再来看看电影的反派角色,我们都知道,如果说主角团的塑造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电影的质量的话,那么反派角色的塑造的成功与否,却同样的决定着电影的上限!
一个塑造成功的反派,绝对能够提升电影整体的上限。
而《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的反面角色无疑也塑造得相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