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儿子中,他还是挺喜欢这个老三的。

    毕竟,这个儿子虽非最杰出,但性格讨人喜欢,也能守住边疆,偶尔教训一下草原上的敌人,彰显国威。

    而且,老三识时务,懂得分寸,只是在吃上比较讲究。

    但在边疆那种条件下,就算再讲究,又能讲究到哪里去?因此,朱元璋对朱棡总是另眼相看,甚至有些溺爱。

    朱元璋就是这么偏心。

    两位皇子,走下城墙,接受检阅,同样挥手致意。

    朱元璋看朱爽,觉得对方别有用心,笼络人心;可看朱棡,只觉对方性格淳朴,礼貌周到。

    紧跟朱棡之后的,是燕王朱棣。

    尽管朱棣心中万般不甘,但他在内心斗争无数次后,还是遵循了洪季肖原先的建议,选择低调行事。

    当朱棣率领的卫队经过城楼时,他目视前方,神情严峻,没有任何多余的举动,手下的士兵也是如此。

    这让朱元璋心中充满了疑惑:这儿子不是很能打,也很爱表现吗?今天为何一反常态?不仅武器装备老旧,显然已使用许久,就连受阅的士兵也表现平平,毫无亮点。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正当朱元璋还摸不着头脑时,一贯随性的苏门达西突然变得严肃起来,这可是苏门达西首次展现出这样的神情。

    即便是刚才面对大明最精锐的队伍,他也没这样。

    霍甘回头看了看朱元璋的表情,随即转身问苏门达西:

    “苏门达西,你对燕王的队伍为何如此认真?”毕竟在草原长大的苏门达西,草原人尊崇强者,即便强者刻意隐藏实力,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燕王与其他藩王不同,我们草原人的未来,可能与此人息息相关。”

    “虽然燕王军队的武器不是最先进的,铠甲也不是最新的,但他对我们草原人的威胁却是不容忽视的。”

    听了这番评价,朱元璋对自己先前的看法有了一丝动摇。

    如果皇孙中没有合适人选,似乎朱棣也不错。

    但这念头在朱元璋脑中只是一闪而过,没有停留太久。

    首要原因是他对太子感情深厚,其次是他始终坚持嫡长子继承制不动摇。

    他也清楚,嫡长制对其他皇子不公,也无法确保选出的储君是最优秀的,但这样做至少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兄弟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