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菩萨皇帝(2)(2/3)
(但萧衍的理论并未让僧侣们信服,认为他将佛教的教义变成了戒律。)】
这谁受得了?
老祖宗们纷纷摇头,虽说如今不可能日日食肉也做不到时常食肉,但总能有机会吃上那么一点点。
肉食,那是何等的珍贵。
要是让他们只食素不食肉,且是一辈子,老祖宗们表示,可能他们也不会接受。
那南梁的百姓是如何接受的呢?
【佛教提倡慈悲为怀,就应该不吃任何肉食,这样才能不堕入地狱。
(从此,佛教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佛教徒不吃肉,只吃素,祭祀活动也改为素祭。)】
【这种慈悲观不仅是对印度佛教教义的重大发展,而且与儒家的仁德观念结合,具有中国特色。
(佛教清规逐渐定型,包括素食、僧服等。经过萧衍的皇权意志,自上而下推广,终于实现了中国化的系统更新。)】
是了,皇权至高无上,百姓们又怎么能够反对?
老祖宗们感慨自己思想上的转变,真是被天幕所影响了,到头来,倒是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老祖宗们内心遗憾,要是…一直是这样可多好。
可他们不能沉溺在天幕给他们展示的后世繁华中迷失了自我,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一切可都不好说啊。
不过先前天幕也说过,那佛教就是道貌岸然的一群人,什么盛世乱世,完全和道教不一样。
那起子佛教,还真不愧是外族的东西。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实融合使佛教这一外来文化在中国逐渐浸润人心,萧衍真的做到了,从此他有了一个新的称呼:菩萨皇帝。】
【他希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政治领袖和模范,不仅是一个象征权利的帝王,更是百姓爱戴的偶像。】
【由于萧衍的大力推进,崇佛、信佛之风在整个南朝弥散开来。建造的寺庙很快就接近了三千座,仅在建康就有五百多座。
僧侣超过十万,几乎每十人中就有一名僧人。】
【唐朝诗人杜牧这样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诗写的倒是不错。”
甚至老祖宗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南梁的寺庙。
这谁受得了?
老祖宗们纷纷摇头,虽说如今不可能日日食肉也做不到时常食肉,但总能有机会吃上那么一点点。
肉食,那是何等的珍贵。
要是让他们只食素不食肉,且是一辈子,老祖宗们表示,可能他们也不会接受。
那南梁的百姓是如何接受的呢?
【佛教提倡慈悲为怀,就应该不吃任何肉食,这样才能不堕入地狱。
(从此,佛教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佛教徒不吃肉,只吃素,祭祀活动也改为素祭。)】
【这种慈悲观不仅是对印度佛教教义的重大发展,而且与儒家的仁德观念结合,具有中国特色。
(佛教清规逐渐定型,包括素食、僧服等。经过萧衍的皇权意志,自上而下推广,终于实现了中国化的系统更新。)】
是了,皇权至高无上,百姓们又怎么能够反对?
老祖宗们感慨自己思想上的转变,真是被天幕所影响了,到头来,倒是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老祖宗们内心遗憾,要是…一直是这样可多好。
可他们不能沉溺在天幕给他们展示的后世繁华中迷失了自我,在这个皇权至上的时代,一切可都不好说啊。
不过先前天幕也说过,那佛教就是道貌岸然的一群人,什么盛世乱世,完全和道教不一样。
那起子佛教,还真不愧是外族的东西。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切实融合使佛教这一外来文化在中国逐渐浸润人心,萧衍真的做到了,从此他有了一个新的称呼:菩萨皇帝。】
【他希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政治领袖和模范,不仅是一个象征权利的帝王,更是百姓爱戴的偶像。】
【由于萧衍的大力推进,崇佛、信佛之风在整个南朝弥散开来。建造的寺庙很快就接近了三千座,仅在建康就有五百多座。
僧侣超过十万,几乎每十人中就有一名僧人。】
【唐朝诗人杜牧这样写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诗写的倒是不错。”
甚至老祖宗们仿佛真的看到了南梁的寺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