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顺水而下,暮色将晚时,老翁将船停在了东渡口。

    老翁用一壶糯米酒和一碟花生米,请了两个船家到甲板上吃酒,谢兰若坐在边上,听他们话起了家常。

    “家里要是有上一亩三分地,谁还愿意下水捕鱼?”

    说话的是一位发须斑白的老者,他嘴里叫苦不迭地道:“当年要不是金龙寨的三塔烧光了村子,害死了我全家,我也不会吃住在船上,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到船上讨生活的都是贱民。”

    接话的是上了年纪的瘦高个,他常年行船,一张脸晒得黝黑发亮,“我一网兜下去,能捕上二三十尾活鱼,拿到集市上去买,有时还换不来一斗米。”

    “人可以不吃鱼,但不可以不吃饭,就是这个理儿,在过去匪患横行的那几年,不知害死了多少人。”

    老翁说道:“家家没有粮吃,你拿多少鱼去和人换,人家也不会给你一口粮。”

    “光吃鱼不饱腹,尤其是北风搜刮过闽江时,十天半月捞不上一尾鱼,曾经就有渔夫冒险出船的,之后再也没回来过。”

    瘦高个的船家哀叹了一声,“都是可怜人。”

    谢兰若宽慰他们道:“如今闽西剿灭了匪徒,以后的日子会好过起来。”

    白发老者摇了摇头,“山匪是没有了,可是水上的贼一日不除,我们就不会有好日子。”

    谢兰若惊怔地追问道:“什么是水上的贼?”

    “倭寇。”

    瘦高个的船家提到这伙人,仍止不住地胆寒,“他们常在闽海一带出没,专门劫掠过往的商船,霸占了整船的货物不说,还将船上的人全部杀害,统统抛尸水里。”

    “我就亲眼见过一回,大水将那些泡发的尸体冲上岸,”老翁痛心道:“几十号人命啊,就这么全没了。”

    谢兰若说话的声音都僵了,“朝廷难道没有派兵前去抗击倭寇?”

    瘦高个的船家喝高了,大着舌头冷嘲了一番,“闽海一带隶属于川渝节度使的管辖范畴,倭寇这么凶悍,他怎么舍得让手底下的兵去送死?”

    老翁:“商户和渔夫的命不值钱,没人会为这个事出头。”

    “这几年,川渝那个姓董的但凡有一次派兵前去抗击倭寇,那帮贼人也不敢这么猖獗!”

    白发老者说到激越处,额上的青筋都跳了起来,“就是他们不作为,倭寇才会肆无忌惮地杀人劫船,原来他们只敢在临海作乱,如今都杀进渔村进到内河祸害人了,他们还是不管!”

    董方卓就是这样的人,他只顾得上既有的利益,其他人的生死,关他何事。

    谢兰若深知,这种精致的利己者,最不该待在节度使这样独掌多方大权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