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不切实际,至少英法两国今后几年的财政收入都无法支撑了。更何况欧洲还有更大的问题出现了,普鲁士闪击丹麦,开始了统一战争,且大有势不可挡之势,法**方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普鲁士的巨大军事威胁上面去了,不解决普鲁士问题是不可能再支持第三次远征中国了。而英国人口少,陆军更是少得可怜,哪怕两次远征中国,陆军很多都是各殖民地的殖民军当炮灰,英国根本不可能拿得出15万陆军兵力。除非放弃欧洲利益,举国之力远征中国,显然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最终,英国也放弃了再次远征中国的想法。主和派在克劳斯、马林等家族和关系网的推动下,授权英国驻华公使为代表,同意跟李卫国进行议和全权谈判。

    同样,法国国内,孤拔和雷蒙的家族和关系网也使了很大的力气。最终推动英法两国公使作为全权代表,跟李卫国进行谈判。

    当消息传回中国,英法两国的驻华公使立即从北京南下,直接来到上海,请求面见李卫国。

    谁都知道英法两国公使来的目的,李卫国也不会拒绝会面,但要先杀杀他们的威风,凉了他们两天才召见。

    当然,这两天内,李卫国虽然不会见英法公使。但李卫国的手下却不受限制,允许跟英法公使会面。

    实际上这也是谈判艺术,先由手下人跟英法两国公使谈判,确定双方的底线,现就一些双方关切的问题交换意见,如果双方可以接受,那么李卫国才会最后出面,那也意味着谈判即将结束了,双方就是走个形式而已。

    李卫国令吴庸和容闳负责试探,跟英法两国公使接触。试探英法两国的底线。

    容闳在国外生活时间很长,更容易跟英法两国公使打交道。

    在容闳前往谈判前,曾经询问过李卫国谈判底线。

    对此,李卫国的回复是。最低限要恢复16年的《北京和约》全部条款,清政府和李鸿章向英法等欧美国家银行的借款为非法借款,向英法等欧美列强的承诺和协议全部作废,李卫国概不承认。

    这是底线,中华民族之主权和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至于其他诸如索要战争赔偿金,英法列强退出缅甸和柬埔寨等条件。则属于附加条件,李卫国对此没有做硬性规定,他也知道英法列强并没有真正被打败,强大的英法帝国若是真的不计后果倾国之力再次发动远征,那么李卫国自己也不敢保证一定能胜,结局必然是英法帝国从世界霸主地位跌落,但李卫国自己也必然付出惨重的代价。

    显然李卫国不想付出惨重代价,英法列强也不可能放弃世界霸主地位而举国之力继续远征,国家间的博弈要求双方必须坐下来谈谈。

    容闳和吴庸带着李卫国划下的底线跟英法两国公使见面了,双方第一轮谈判跟大多数国家间的谈判情况差不多,只持续了半分钟时间,双方便不欢而散。

    英法两国公使丝毫没有战败的态度,竟然大肆威胁英法要大规模军事报复,除非李卫国肯接受之前英法列强跟清政府秘密达成的所有协议,释放战俘并赔偿英法两国两亿英镑战争损失。

    容闳当然不会同意,同时向英法公使转达了李卫国划出的几个底线要求,并要求英国退出缅甸,法国退出柬埔寨,禁止英法列强以军事和非军事手段胁迫和侵略中国之藩属国家,并要求英法列强进行战争赔偿,索要赔款两亿人民币。

    第一轮谈判都是漫天要价,双方都没有诚意,自然不欢而散,随后双方会再次相互接触,一边威胁对方,一边适当放宽条件。

    这就是国家间的谈判,动不动就得一年半载,双方不停地拉锯扯皮,直到双方都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条件为止。

    对于李卫国而言,他当前最需要的是英法联合舰队退出长江,至少保持中立态度。

    容闳和吴庸不辱使命,在跟英法公使谈判的过程中,提出双方应暂时停止针对性的军事行动,否则没法谈判。

    而英法两国公使表示除非李卫国暂停在缅甸的军事行动,否则英法联合舰队将继续驶入长江攻击南洋军,虽然不能给南洋军造成巨大损失,却也让南洋军无法放心安全的渡江北伐。

    最后,容闳同意,暂停了南洋军在缅甸的军事行动,于是英法两国也令英法联合舰队退出长江,返回那霸休整,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继续展开接下来的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