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江南造船厂门口,徐寿、华蘅芳等人已经静候在那里了。●⌒,

    得知吴王李卫国前来视察,整个江南造船厂都更加忙碌了起来,这是邀功请赏大表现的最佳时机,没有人想错过。

    李卫国在众人面前道:“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可喜可贺,本王看在眼里,甚是欣慰,诸位辛苦了!”

    徐寿、华蘅芳等人急忙道不辛苦,心中却是被表扬的非常高兴。

    李卫国此番前来就是想亲眼看看这五年来江南造船厂的最新成果,当年第一艘浅水炮台铁甲舰下水时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代表着中华最先进的造舰实力,能否跟得上国际大潮流,捍卫国家海权全在于此。

    “臣等这就安排行程,必然给王爷一个满意的答复!”

    徐寿和华蘅芳得知李卫国此行来意,急忙进行安排。

    很快,李卫国在众人的簇拥下,进入江南造船厂。

    此时的江南造船厂跟后世的造船厂有着很大的不同,后世的造船厂在造船时大部分采取拼装组合模式进行分段建造,且一艘船,不论是军用船还是民用船,其所需各种零部件大部分都不是造船厂自行生产,而是来自国内各地方的工厂承接制造,造船厂的职能大多数情况下都相当于一个组装车间。

    但江南造船厂不同,所有的造船零部件全部都在江南造船厂内进行生产和制造,甚至江南造船厂内也有自己的炼钢炉,从江湾工业区钢铁厂运来的成品钢材,有时候也要进行二次回炉,熔炼出符合江南造船厂需求的特殊钢材然后才能使用。

    这样一来,整个江南造船厂虽然只是一座造船厂,但因为有几百间工厂车间,生产各种设备零部件,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型工业园区了。

    而造船工业恰恰就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造船能力的强弱都可以直接来证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强弱。

    李卫国是最强大的藩王,所以他代表着这个国家,而江南造船厂的强弱便代表着李卫国的实力。

    如今的江南造船厂,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扩建。船坞增加到28个,全部都是露天式,因为这个年代没有飞机和卫星侦查,所以不用担心从天上泄密。

    船坞的扩建都是根据江南造船厂的造舰吨位规划的,之前一期工程的船坞基本上都是五千吨以下。因为由埃里克森主持建造的第一艘浅水炮台铁甲舰的吨位也不超过四千吨。

    此后在埃里克森的主持设计下,经过四年时间,江南造船厂陆续开工建造了八艘浅水炮台铁甲舰,平均每年两艘下水,吨位也从最开始的1号舰不到四千吨,陆续经历了五千吨级的2号舰和3号舰,六千吨级的4号舰,七千吨级的5号舰、6号舰,以及正在建造中的九千吨级的7号舰和8号舰。

    四千吨级的一号舰只装备了一座炮塔,双联装305毫米口径15倍径的后装线膛炮。装甲防护200毫米,航速不过才8节。

    到了五千吨级的2号舰和3号舰时,增加了一座炮塔,火炮还是双联装305毫米口径15倍径后装线膛炮,装甲也没有变化,还是200毫米,不过蒸汽机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李卫国的“神提示”下,徐寿和华蘅芳研制成功了单胀往复式大型蒸汽机,比欧美列强使用的高压单流式蒸汽机的功率强了一倍有余。使得2号舰和3号舰的航速可以提升至12节。

    不过,当时刚刚研制成功单胀往复式蒸汽机,锅炉体积庞大,又采用立式安装方式。导致2号舰和3号舰的大部分吨位都被蒸汽机房占据了,虽然安装了两座双联装305火炮,但依然使用一座弹药库,火力虽比1号舰强了一倍,可持续作战时间却也少了一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寿、华蘅芳和埃里克森等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改良了锅炉系统,从立式也演变成了卧式,并对舰体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使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合理利用每一寸空间,节省吨位。

    于是,六千吨级的4号舰开工了,徐寿、华蘅芳和埃里克森等人一边督造战舰,一边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良设计,最终4号舰还是沦为了试验品,只建造了一艘,不过却从中得到了大量的有价值实验数据,这对后来开工建造的5号舰和6号舰提供了决定性的支持。

    如果说4号舰是一个过渡性的试验品,那么5号舰和6号舰则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作品了。

    建造七千吨级铁甲战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新的结构力学和当前世界最顶尖的造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