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有“酒桌文化”。

    但“单纯”且单调的饭桌谈天太过乏味,在现在这个社会,玩不出、也不敢玩太厉害的花样,重复性和目的性也很重。

    千篇一律的同时,在这个大数据已经广泛运用的时代,也容易被偷拍、被断章取义。

    而既然是“酒桌文化”,自然也不能落台面,自然得去好地方吃,也很容易被攻讦“奢侈风气”。

    对手玩一下舆论,说一下“某某官某某总又巴拉巴拉”,就能扣一顶百口莫辩的高帽子。

    在不能稳妥的谈成条件的前提下,整体已经呈现出了弊大于利的倾向。

    所以现在的新新时代,聚餐式以及宴席式越发流行了起来,现阶段也被当做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这样大家伙聚在一起,光明正大,聚“餐”成了次要的,把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主要意义直接提了上来。

    更简单方便,也都没有必要扯那些象征道道。

    而由于邀请的人多,一方面大家都得利益,你好我好大家好。谁也不知道在某次宴会里面是不是就能得到机会,所以被恰当的人邀请后,一般都会赴宴,也会对邀请人产生好感。

    而对比起来正式的宴席,这样的私人式往往都比较轻松,没那么多礼仪客套。

    一部分年纪大的或者守旧的人会提及“上不了台面”,但不太喜欢时时被拘束的年轻人往往都很喜欢。

    世界和未来掌握在蓬勃的年轻天才手里,一些过时的、垂死挣扎的老人家的话,在资本界这个冰冷的生态圈,也确实没有多少人会在意。

    当然,对于宴会的主办方来说,现场人多混杂,再一搅浑水,打打太极,很难能让别人知道具体的动作是什么,能更好的遮人耳目。

    而这种场合,很多人都在,也相当于一个小型宴会,监控摄像什的都齐全着呢,所以借位偷拍、男女绯闻以及单独见面会产生的大众猜疑也就都化为乌有。

    因为人数多,“奢侈风气”这样的帽子盖不下。要不然只会把在场所有人都拉下水,那结果和可能有的报复想来没有人想要得到。

    “原来是这样……”

    宴怀雀感叹了一声:“真的是处处有……算计啊。”

    在第一轮的认人和短暂交涉以后,于梨园便被服务生带向了另外一边的半开放式“包厢”里。

    不同于一般包厢,这里的“包厢”一面或两面靠墙,其他的“墙面”均是由帘席组成。可以全打开,可以半掩,也可以全封闭。

    三种均有默认的潜规则。

    而于梨园坐在那里,透过半掩的长帘,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象,可以看到宴怀雀,也可以保持相对的安静,不被人打扰。

    而宴怀雀还需要知道更多,更深,关于她所不了解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