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天佑大宋,一战功成!”赵时赏站于成州城上,看万大军逐渐融入夜色中,心中虽有坎坷,但更多的却是不能随军出征的遗憾。

    毕竟他还年轻,有着少年人的抱负和理想,也不缺乏热血和大胆。

    相比于他,身为这支大军主帅的杜就颇有些担忧,他不知这次出兵到底是凶还是吉。

    杜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杜颖,官至江西提点刑狱,以善于决断疑难著称。青年时期,杜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先是被福建提点刑狱陈彭寿召去代理闽尉,后来又成为当时江淮制置使李珏的幕僚。

    金兵犯州,诸将迟疑,唯他鼓勇当先,战前请命,带兵前军救援。于路和金人相遇,发生激战。在激战中,他身先士卒,鼓励士气,面部被射中二箭,不但没有下战场,而且方寸不乱,沉着指挥战斗,极大地激励了战士,最后打退了金兵的进攻,有力的策援州抵抗,鼓起军民斗志。

    最后,金兵见久攻不下,宋军的增援也陆续到来,只好退兵。

    此战为他赢得偌大的名声,后调任江山县丞,又逢庐州发生兵变,他单人匹马的前往叛军营寨,说服了叛军,平息了叛乱。此举更是让他声名大噪,两淮多有知其名者。此后,又先后担任六安,定远知县,均有政绩,颇受好评,被任命濠州知州。负责边事。当初地制置大使赵善湘,对他极为器重,若有边事疑难多要请教他,可说他在两淮也是一个备受注目的名人。

    正当他要大展宏图之时,赵昀来到建康,而且谋夺两淮的控制权,首当其冲的就是一向器重他的赵善湘。也许是一时判断失误,他认为赵谋夺两淮的举动一定会被朝廷所阻止,所以对赵昀一方的招揽置若罔闻,反到和赵善湘一边的朝廷派走的很近。后来局势的发展大出他所料。赵手段高妙,作风强悍,将反对者一一清除,赵善湘更是被处死,他也跟着倒了霉,丢了官职。最要命地是他阴差阳错的跑到临安,成为临安政权内的旧人。

    赵昀扫平国内,一统大宋之时,他没有抵抗,而是率军投靠了建康。如此他才得以保全了军职,成为非嫡系的地方将领。这次军部调集各地守军前来西北,他也在应召之列。只是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和赵嫡系部队中两淮出身的将领很熟,比如赵范等人。因此他能接任相对比较重要的成州守备,也能更多的了解到宋军的部署,也因此判断出一个让他感到震惊的答案:

    对于蒙古,赵昀早就计划已定,自己这些非嫡系地地方部队。更多是用来掩人耳目,或者说充当肉盾,掩护主力行动。他甚至还想到一种可能,赵昀要对国内再次清洗,这些地方部队不好明着动手,意图借敌人之手灭之。这种念头一直纠缠着他,让他颇有些自怜自伤。直到蒙古进攻利州,郭宝玉即将率人攻打成州之时,他突然接到军部转来的密信。获知岳雨一事,再联想此次接到的坚守命令。顿时恍然了赵地本意。

    赵昀绝对不是要借敌人之手消灭他们。相反,他只是想借敌人之手检验一下这些部队。这从这些地方部队没有接到攻击敌人,全都是坚守阵地的命令上可以看出来。其用意不言自明:若你们这些人连占据优势的守城都守不住,那朕要你们何用?虽然同是要面对强敌,但借敌手灭之和借敌手验之,那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情。

    想通此点,杜一扫往日的颓废,积极备战,动用关系,联络和他处境相同的将领,团结成州城内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地将领。精心设计,最终一战将郭宝玉擒获,可说立下不小功劳。他又从务必活捉郭宝玉这条命令上判断出赵昀地一些心思,自我觉得理解了赵昀的用意,所以对郭宝玉颇为礼遇,甚至不惜透露出己方的一点秘密,最终让他应下了赌约,算是了了杜的一桩大心事。

    但和赵时赏一番对话之后,杜反而醒悟到,自己这些人始终不是赵嫡系,按照自己推断出来的赵昀谋划,此战若胜,最大功劳除开赵,就是孟:+.自己这些地方部队出身的人,就算侥幸立下大功,最多能够保留住现在的地位,或者稍微有些提升。若是一般将领,能这样,就应该谢天谢地,但杜却不同。

    他平生最大愿望就是为国戍边,扬威于境外,这本是他幼年时期见国家积弱,屡次受辱于他国之后的奋发之志。为此他苦读兵书,学习制作战争器械,本来他在两淮时可算遂了他部分愿望,只是朝廷一味的偏守,让他感到有志难伸,后来又见罪于赵昀,更是逐步落到几乎就要闲置地地步。这些年他未有一日感到开心过,特别是看到赵昀这些年的所为,对于赵昀再无先前地排斥,反到生出无限地景仰,认为赵昀是大宋百年未见的英主,在他身上一定能实现自己地夙愿。

    抱着这种想法,他一直想设法融入到赵昀的将领体系中,可却频频碰壁,最后接触到一些事情,才约莫有些明白,现在的建康政权也是派系林立,自己早就被赵昀嫡系那帮人打上旧派的标签,对于自己,会用,但肯定不会重用,这和他的期望相差太远。这次西北之战却给他提供了另外一个机会,若他能在这场大战中,立下让所有人侧目的功劳,想必就会进入赵昀的视线。

    若自己再有所表现,消除某些不利影响,相信一定会受到赵昀重用。到时就能一展抱负,施展平生所学。抱着这种念头,他说服了和他遭遇差不多地那些将领,让他们同意了袭击西和州的计划。

    安排赵时赏带人守城后,他就带领近二万的混合部队,冒着违背命令的风险,向着西和州进发。

    虽然在其他将领面前显得镇定自若,深有把握,但内心中,以一生前途命运为

    军事行动。要说不紧张,那才是骗人。

    这种紧张不仅没有随着部队出发而缓解,反到越来越严重。

    “侥幸功成,当可为陛下戍边!就算有失,也是舒张平生之愿,不让胡骑犯边尘!”

    想及于此,患得患失的杜终于下定决心,他明白,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若再不抓紧这次机会。只怕将来真的会老死家中,终生不得志。

    放下心事后的杜再无顾虑,和身边将领不时低声交谈一些情况。说及一些行军应该注意的事宜,并且派出大批哨探注意蒙军探马。不过让杜奇怪的是,一直没有发现蒙人探马,这和以往听来看到地一些事情很不相符,让他暗自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