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幕回放方槐的表演片段,配乐恢弘大气,又说不出的缱绻情深,一字一句满含哀思,哪怕听众不了解唱段背后的故事,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感情。

    好的表演就是如此,向听众传达情绪,而不是直白的,用哭音表示人物在哭,用怒音表示人物在生气。

    上世纪默剧兴盛的时候,默剧演员在没有配乐没有台词的情况下,用夸张的动作和表情演绎出戏中人的喜怒哀乐,逗笑观众,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境界。

    这个舞台上的大多数选手并不是不优秀,而是受天资限制,或者经验使然,多多少少存在小方面的问题。

    这个小生或许嗓子好,但可能高调上不去,容易劈。

    这个武旦身段流畅,扮相好,然而动作幅度一旦大了,表情就绷不住。

    唱老旦的,声音和情绪到了,眼神有点出戏,不够沉稳,没有国太该有的威仪。

    其实他们在选择参赛作品时,应该是受过各自师父的指点,扬长避短,尽可能避开短处的去表演。

    但四位老师是什么人物,内行看门道。选手全方位暴露自己的表演中,刻意遮掩什么,缺什么味道,有什么短板。根本不用回看第二遍,差不多当场就能指出来。

    前面的十一位选手出列时,四位老师着重对声音进行了点评,额外也会多说两句,权当指点后辈。

    到了方槐,丑角老师沉吟片刻,先出了声:

    “第一遍看的时候很顺畅,我几乎带入不到批判的角度,应该说我在观赏,看过第二遍,想到两个字,你今天的表现可以用两个字形容,那就是‘圆滑’”

    等同于‘老练’的一个词。

    而且这个老练是很高级的老练,没有卖弄,没有炫技,沉浸式的,像是非常适应这个舞台,流水一般的挥洒自如,对情绪的把控堪称完美。

    整体表现多一分则赘,少一分则薄,浑然一体,很难从中揣测不出他的短处是什么——有肯定是有的,只是成熟模式下,完全遮了过去。

    还有一个方面是因为,名戏名段都是流传下来的,选手们学习前辈唱法,短期内基本没办法磨合到契合自身风格和条件的地步。

    而方槐所唱的这一段,贴合的让人惊讶,就如同是为他自己量身定制一样。

    几位老师包括旦角女老师内心认同:哪怕让行内的老把式来唱这一段,效果也不一定比方槐好。

    丑角老师夸了一遍,末了,可能是觉得点评和排名不符,轻咳一声,道:“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怎么样?”

    大多数选手肯定要谦虚一下:啊,我觉得自己还年轻,有很多不足,感谢老师鼓励,以后一定多加努力——丑角老师也能顺水推舟,结束这段点评。

    然而方槐认真考虑了下:“我也觉得挺好的。”

    他刚才看了回放,确实很好,比不上他巅峰时候,但没什么可指摘的。

    在那年代能成为台柱子,基本眼光还是有的,不是他对自己的滤镜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