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大人,您也不要太操心了,朝廷中也有知道轻重的人,过段时间银子总会凑过来的!”拔都低声安慰了一句。早国权苦笑了一声,摇头叹道:“哎,这打仗谈判和做买卖一般,谁先动手就有先机,日本人已经占了琉球,又把王室抓在自己手里,就已经抢了先手,如果我们再拖延下去,让其他势力搀和进去,那就更麻烦了。哎,这个时候我就想起了那个陈再兴,若是他这时候在就好了。说实话,对付日本人,他比我们两个都强些!”
听到早国权提到自己的故友,拔都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不错,复生他办法最多,当年在缅甸那些英国人可没少吃苦头!”
“对了,陈复生他这些年都在做什么?我听说他从蒙古回来后就又辞官不做了?”
“嗯,你记得缅甸那个摄政长公主吗?复生他辞官后便娶了那长公主为妻,做了缅甸王国的王夫,现在他的生意做得极大,听说他在云南昆明建了一家钢铁厂,已经准备开始兴建从曼德勒通往昆明的铁路了!”
“真的?”早国权不由得咋舌道:“好一个陈再兴,怪不得他又辞官了,感情有这一桩好差事在等着他。了不得了,当年我听他说要修滇缅铁路,还以为他不过是说笑,想不到是真的了!”
“是呀!”拔都叹了口气:“早大人,我觉得当年陈复生他辞官不做,恐怕并非完全是为了那个长公主,而是想要做一番事,但在朝廷内有些事情不好做,不能做,他才辞官的。说实话这几年下来我也有些想法,我朝的这种兵制有些问题,若是不改,只怕将来会出大问题!”
早国权听了,饶有兴致的问道:“问题?反正现在时间还早,振武你说说看?”
“大人,你记得我们当年去缅甸的事情吗?最多也不过两万多人,朝廷的南部兵力就有些紧张了。而我大顺有四万万人口;反观英吉利,他们全国加起来也只有六千多万人,可看他们全世界有多少领地呀,就算可以募集藩国之兵,其本国兵只怕也不下五六十万人吧!听说北方的俄国人人口也就略多一点,大概**千万人吧,陆军却号称有百万以上。这般比对起来,岂不是大问题?”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只是我朝乃是募兵,募集一兵则需一兵之饷银,加上现在器械、药子、船只都极费银钱,朝廷花用紧缺,自然养不了太多兵!再说若是不打仗,养那么多兵岂不是白白浪费钱饷?”
“那为何不仿效法国、俄国那边,采用征兵制,军中只保留军官、精干军士还有炮兵,而从当地青年征发乡兵,在当地操练一年或者两年,一旦有事,则将在籍军人召集编入军中,不过半月功夫,百万之众俱备。这样一来朝廷便可省下养兵之钱,一旦开战,也不用像现在这样因为无钱而陷入窘境了!”
“你说的也有道理!”早国权微微点了点头:“但此事牵涉甚大,不要说你我,恐怕就是朝中的列位相公、太后也未必能够做得到。你想想,这百余万士卒都受过训练,平日里散在民间,无人约束。一旦有不逞之徒操纵其间,其祸不小呀!”
拔都点了点头:“早大人所言甚是!可世间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无非是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如今各国交战,皆举国上下同心协力,竭其心智财货,以求一胜,而我大顺则不过凭数十万常备之军,数万万国人却袖手旁观,若是小国之战倒也罢了,若是举国之战,只怕非其敌手,甲申之祸,只恐重演,那时可未必有太宗皇帝这等英雄来力挽狂澜了!”
听了拔都这一番话,早国权不禁色变,拔都方才提到的甲申之祸说的是1644年本朝太祖皇帝攻入幽州,前朝崇祯皇帝于煤山上吊自尽,本以为大事底定,却没想到吴三桂降于东虏摄政王多尔衮,太祖皇帝不得已领兵北上,与吴三桂与东虏大战于一片石,战况不利士卒多死。太祖皇帝不得已放弃幽州退回西京,东虏遣大军穷追不舍,王师屡战不利,大江以南几为东虏所有,连太祖皇帝也负箭创于襄阳驾崩。若为太宗皇帝神武天纵,于襄阳一战击退东虏大军,神州几乎陆沉。饶是如此,大顺太宗、世祖两代皇帝也是苦战数十年方才击破东虏,告捷于太庙之中。传闻太宗皇帝临死前留下石碑,留于宗庙之中,碑上细数甲申之祸,祖宗百战而得天下,创业艰辛之处。大顺每代天子继位之前,都要在宗庙中背诵碑文,这传言也不知是真是假,但在大顺官民中流传甚广,由此可见这甲申之祸在大顺百姓心中分量之重。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听到早国权提到自己的故友,拔都的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不错,复生他办法最多,当年在缅甸那些英国人可没少吃苦头!”
“对了,陈复生他这些年都在做什么?我听说他从蒙古回来后就又辞官不做了?”
“嗯,你记得缅甸那个摄政长公主吗?复生他辞官后便娶了那长公主为妻,做了缅甸王国的王夫,现在他的生意做得极大,听说他在云南昆明建了一家钢铁厂,已经准备开始兴建从曼德勒通往昆明的铁路了!”
“真的?”早国权不由得咋舌道:“好一个陈再兴,怪不得他又辞官了,感情有这一桩好差事在等着他。了不得了,当年我听他说要修滇缅铁路,还以为他不过是说笑,想不到是真的了!”
“是呀!”拔都叹了口气:“早大人,我觉得当年陈复生他辞官不做,恐怕并非完全是为了那个长公主,而是想要做一番事,但在朝廷内有些事情不好做,不能做,他才辞官的。说实话这几年下来我也有些想法,我朝的这种兵制有些问题,若是不改,只怕将来会出大问题!”
早国权听了,饶有兴致的问道:“问题?反正现在时间还早,振武你说说看?”
“大人,你记得我们当年去缅甸的事情吗?最多也不过两万多人,朝廷的南部兵力就有些紧张了。而我大顺有四万万人口;反观英吉利,他们全国加起来也只有六千多万人,可看他们全世界有多少领地呀,就算可以募集藩国之兵,其本国兵只怕也不下五六十万人吧!听说北方的俄国人人口也就略多一点,大概**千万人吧,陆军却号称有百万以上。这般比对起来,岂不是大问题?”
“嗯!你说的也有道理,只是我朝乃是募兵,募集一兵则需一兵之饷银,加上现在器械、药子、船只都极费银钱,朝廷花用紧缺,自然养不了太多兵!再说若是不打仗,养那么多兵岂不是白白浪费钱饷?”
“那为何不仿效法国、俄国那边,采用征兵制,军中只保留军官、精干军士还有炮兵,而从当地青年征发乡兵,在当地操练一年或者两年,一旦有事,则将在籍军人召集编入军中,不过半月功夫,百万之众俱备。这样一来朝廷便可省下养兵之钱,一旦开战,也不用像现在这样因为无钱而陷入窘境了!”
“你说的也有道理!”早国权微微点了点头:“但此事牵涉甚大,不要说你我,恐怕就是朝中的列位相公、太后也未必能够做得到。你想想,这百余万士卒都受过训练,平日里散在民间,无人约束。一旦有不逞之徒操纵其间,其祸不小呀!”
拔都点了点头:“早大人所言甚是!可世间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无非是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如今各国交战,皆举国上下同心协力,竭其心智财货,以求一胜,而我大顺则不过凭数十万常备之军,数万万国人却袖手旁观,若是小国之战倒也罢了,若是举国之战,只怕非其敌手,甲申之祸,只恐重演,那时可未必有太宗皇帝这等英雄来力挽狂澜了!”
听了拔都这一番话,早国权不禁色变,拔都方才提到的甲申之祸说的是1644年本朝太祖皇帝攻入幽州,前朝崇祯皇帝于煤山上吊自尽,本以为大事底定,却没想到吴三桂降于东虏摄政王多尔衮,太祖皇帝不得已领兵北上,与吴三桂与东虏大战于一片石,战况不利士卒多死。太祖皇帝不得已放弃幽州退回西京,东虏遣大军穷追不舍,王师屡战不利,大江以南几为东虏所有,连太祖皇帝也负箭创于襄阳驾崩。若为太宗皇帝神武天纵,于襄阳一战击退东虏大军,神州几乎陆沉。饶是如此,大顺太宗、世祖两代皇帝也是苦战数十年方才击破东虏,告捷于太庙之中。传闻太宗皇帝临死前留下石碑,留于宗庙之中,碑上细数甲申之祸,祖宗百战而得天下,创业艰辛之处。大顺每代天子继位之前,都要在宗庙中背诵碑文,这传言也不知是真是假,但在大顺官民中流传甚广,由此可见这甲申之祸在大顺百姓心中分量之重。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