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份只是奉国中尉的宗室,居然也被陛下召唤入京了。
众人议论纷纷,很多人不解,但有明眼人却知道,陛下这是要动宗室之法和《宗藩条例》了啊。
……
从开封一路北上,过黄河,经彰德府,顺德府,真定府,保定府,隆武帝的御驾于六月下旬回到京师。
而就在抵达京师的前一天,登莱军报送到,说登莱水师连同陆战营和登莱兵,一共两万人,已经乘船渡海,依照军机处的作战技术,对建虏辽东沿海,展开大规模的骚扰攻击了。
永王、首辅蒋德璟,次辅李邦华,三辅范景文,四辅袁继咸,五辅倪元璐以及留在京师的军机大臣方一藻,刘永祚带着六部九卿的百官以及在京的勋贵,齐在正阳门前迎接。
“参见陛下~~”
陛下此次南下,不但平了左梦庚,而且还灭了张献忠,湖广祸患,一朝平息,大明的赋税重地江南湖广归于平稳,隆武军武,可谓是盛极,群臣心中都是佩服的,但嘴上却鲜少有人恭维,一来他们知道陛下不喜欢恭维,马屁一个拍不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惹来无尽的坏处,二来,身为文臣,他们心中万般不愿意皇帝带兵出京,因此对皇帝带兵亲征的功绩,自然也是不能太过赞誉,以免皇帝食髓知味,以后时时出征。
此外,对于陛下将周王和一个不明的宗室带到京师之事,群臣心中都是惊讶和有意见的。
---内阁诸臣已经知晓了陛下要修订《宗藩条例》的心思,对于宗室待遇,控制宗室人数,严格宗室执法,群臣都是欢迎的。当年,世宗嘉靖皇帝修订《宗藩条例》,确定宗室待遇之时,内阁最初提出的文本其实比现行的《宗藩条例》要严厉的多,待遇也是大大减免,但被嘉靖否决,不得已才推出了现在的折中方案。
这么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大明财税困难,朝廷入不敷出,但却不影响宗室的供养,每一年除了军费之外,宗室开支是内阁和户部最为头疼的事情,先帝崇祯帝对宗室极为优待,群臣对宗室之事不敢提,但新君继位之后,几次谈话中,隐隐透出过要改革宗室之意,群臣都有察觉,有人已经准备要上疏了。
但不想不等他们上疏,隆武陛下就主动提出要修订《宗藩条例》,限定宗室待遇,说心里话,群臣都是佩服和激动的,都在暗暗称赞今上乃是一位以社稷为第一,不殉私情的千古明君,但意外的是,千古明君竟然将周王也带进了京师,而且明发天下,除了周王,四川的蜀王也将进京,和周王一起参与制定新的《宗藩条例》。
这怎么可以?
周王和蜀王都是被制定的对象,如果让他们两人参与其中,这《宗藩条例》还怎么制定?谁会将刀子往自己身上割呢?
最重要的是,这不符合祖制啊。
大明的王爷是什么事情也不能做的,不能领兵,不能参政,不能结交官员,或者可以悄悄地经商,但也需要提防被御史和地方官员弹劾,一旦被抓到确实的证据,必会被朝廷责罚,现在陛下居然光明大正的诏令周王和蜀王入京,商议《宗藩条例》这明显的就是违背高祖和成祖的祖训了。
即便削减宗室开支,严格管控宗室人数是文官们的共识,也是他们一直想做但却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周王和蜀王即将进京的消息传来之后,文官们心头的惊异还是立刻就压过了喜悦。
今日,一些御史言官聚集在内阁值房门口,给内阁五臣施加压力,要他们阻止陛下的“谬诏”,但隆武帝的诏书在开封之时就发出去了,内阁也是在事后才得到消息,此时此刻,木已成舟,这个时候再想要劝诫皇帝,已经是来不及了,更何况,内阁四臣蒋德璟等人久在陛下身边,对陛下的脾气秉性深有了解,心知陛下既然做出了决定,必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情况下,任何人也是劝不住陛下的。
另外,以蒋德璟和李邦华的深谋,两人都已经看出,陛下只所以要召一南一北的两位王爷入京,并不是要为《宗藩条例》的制定制造障碍,相反,是在拆除障碍,周王和蜀王都是高祖皇帝世出,地位尊贵,在藩王中有领袖的作用,但两人都是性子柔弱之人,面对《宗藩条例》的制定是绝对不敢提出什么异议的,而有他们两人做挡箭牌,其他在封地的藩王,即便有所不满,也只能将怒气撒向两位王爷,而不敢对朝廷不敬。
因此,除了新进入阁的五辅倪元璐有所忧虑,提出是否可以劝诫陛下、收回成命之外,其他四臣都是默默。
陛下不行阴谋,一向是光明正大,对于“祖制”,并不是太在意,但是事情做好坐满,即便是违背祖制,他也是不惜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皇后的册封,有明一代,何曾有一个不曾经过选秀,而且不是礼部和内廷选出,而是由皇帝亲自指定的皇后?
但隆武帝就做到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众人议论纷纷,很多人不解,但有明眼人却知道,陛下这是要动宗室之法和《宗藩条例》了啊。
……
从开封一路北上,过黄河,经彰德府,顺德府,真定府,保定府,隆武帝的御驾于六月下旬回到京师。
而就在抵达京师的前一天,登莱军报送到,说登莱水师连同陆战营和登莱兵,一共两万人,已经乘船渡海,依照军机处的作战技术,对建虏辽东沿海,展开大规模的骚扰攻击了。
永王、首辅蒋德璟,次辅李邦华,三辅范景文,四辅袁继咸,五辅倪元璐以及留在京师的军机大臣方一藻,刘永祚带着六部九卿的百官以及在京的勋贵,齐在正阳门前迎接。
“参见陛下~~”
陛下此次南下,不但平了左梦庚,而且还灭了张献忠,湖广祸患,一朝平息,大明的赋税重地江南湖广归于平稳,隆武军武,可谓是盛极,群臣心中都是佩服的,但嘴上却鲜少有人恭维,一来他们知道陛下不喜欢恭维,马屁一个拍不好,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惹来无尽的坏处,二来,身为文臣,他们心中万般不愿意皇帝带兵出京,因此对皇帝带兵亲征的功绩,自然也是不能太过赞誉,以免皇帝食髓知味,以后时时出征。
此外,对于陛下将周王和一个不明的宗室带到京师之事,群臣心中都是惊讶和有意见的。
---内阁诸臣已经知晓了陛下要修订《宗藩条例》的心思,对于宗室待遇,控制宗室人数,严格宗室执法,群臣都是欢迎的。当年,世宗嘉靖皇帝修订《宗藩条例》,确定宗室待遇之时,内阁最初提出的文本其实比现行的《宗藩条例》要严厉的多,待遇也是大大减免,但被嘉靖否决,不得已才推出了现在的折中方案。
这么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大明财税困难,朝廷入不敷出,但却不影响宗室的供养,每一年除了军费之外,宗室开支是内阁和户部最为头疼的事情,先帝崇祯帝对宗室极为优待,群臣对宗室之事不敢提,但新君继位之后,几次谈话中,隐隐透出过要改革宗室之意,群臣都有察觉,有人已经准备要上疏了。
但不想不等他们上疏,隆武陛下就主动提出要修订《宗藩条例》,限定宗室待遇,说心里话,群臣都是佩服和激动的,都在暗暗称赞今上乃是一位以社稷为第一,不殉私情的千古明君,但意外的是,千古明君竟然将周王也带进了京师,而且明发天下,除了周王,四川的蜀王也将进京,和周王一起参与制定新的《宗藩条例》。
这怎么可以?
周王和蜀王都是被制定的对象,如果让他们两人参与其中,这《宗藩条例》还怎么制定?谁会将刀子往自己身上割呢?
最重要的是,这不符合祖制啊。
大明的王爷是什么事情也不能做的,不能领兵,不能参政,不能结交官员,或者可以悄悄地经商,但也需要提防被御史和地方官员弹劾,一旦被抓到确实的证据,必会被朝廷责罚,现在陛下居然光明大正的诏令周王和蜀王入京,商议《宗藩条例》这明显的就是违背高祖和成祖的祖训了。
即便削减宗室开支,严格管控宗室人数是文官们的共识,也是他们一直想做但却做不到的事情,可是周王和蜀王即将进京的消息传来之后,文官们心头的惊异还是立刻就压过了喜悦。
今日,一些御史言官聚集在内阁值房门口,给内阁五臣施加压力,要他们阻止陛下的“谬诏”,但隆武帝的诏书在开封之时就发出去了,内阁也是在事后才得到消息,此时此刻,木已成舟,这个时候再想要劝诫皇帝,已经是来不及了,更何况,内阁四臣蒋德璟等人久在陛下身边,对陛下的脾气秉性深有了解,心知陛下既然做出了决定,必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种情况下,任何人也是劝不住陛下的。
另外,以蒋德璟和李邦华的深谋,两人都已经看出,陛下只所以要召一南一北的两位王爷入京,并不是要为《宗藩条例》的制定制造障碍,相反,是在拆除障碍,周王和蜀王都是高祖皇帝世出,地位尊贵,在藩王中有领袖的作用,但两人都是性子柔弱之人,面对《宗藩条例》的制定是绝对不敢提出什么异议的,而有他们两人做挡箭牌,其他在封地的藩王,即便有所不满,也只能将怒气撒向两位王爷,而不敢对朝廷不敬。
因此,除了新进入阁的五辅倪元璐有所忧虑,提出是否可以劝诫陛下、收回成命之外,其他四臣都是默默。
陛下不行阴谋,一向是光明正大,对于“祖制”,并不是太在意,但是事情做好坐满,即便是违背祖制,他也是不惜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皇后的册封,有明一代,何曾有一个不曾经过选秀,而且不是礼部和内廷选出,而是由皇帝亲自指定的皇后?
但隆武帝就做到了。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