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这般一向,杨氏便稍微敛了敛心神,缓和下面容。
蒙雁见杨氏进来的时候脸上明显有怒气,这些天那些流言她并非一无所知,只是有时候沉默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毕竟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敢当面问她这件事,就当不知道好了,有些事也解释不清楚。
让她纳闷的是,杨氏的怒气似乎只是一闪而过,很快就平息了,又作出了一副慈爱的面容,这更让她提防了。
“雁儿,在做针线呢?”杨氏入座之后,看着蒙雁手里的针线活就问道。
“是,给相公做件薄些的中衣,这两天天气有些热。”蒙雁低着头,有些羞怯的说道。
“哦,那个中衣的袖子要做得略短一些,他们写字的时候,外头的衣服袖子可以卷起,里边衣裳袖子短些方便。”杨氏指点起来。
“喔!我倒没想到,只是看到相公几件中衣袖子似乎有些短,还以为是相公长高了些,衣服不合身呢。”蒙雁有些惊讶的说着,随即感激道,“多谢婆婆提醒。”
“没事,新媳妇都是这样过来的,女人的一生就是为男人而活,男人的事再小也得留意,可惜对女人来说,再大的事男人也留意不到。”杨氏一语双关,若有所指。
蒙雁只低眉恭顺道:“女子就该以夫为天,相夫教子是女人的本分。”
“是啊。”杨氏见蒙雁不接话头,话题又略略一转,关切道,“这周氏族人众多,人多了是非也就多。有些事女人们闲来无事乱说的,没有恶意,旁人倒还罢了,新媳妇不了解大家品性,一些闲言碎语不要在意。”
“大家待我都很好的。”蒙雁还是没有接话。
杨氏心里的怒气又有些冒头了,还在装,想想干脆道:“别人倒还罢了。就是奎山媳妇。嘴里就没有把门的,昨儿她还问我……她要说了什么不中意的,别放在心上。”
“我不会的。嫂子人很好的,昨天还教了我打一种新络子。”蒙雁说着,随手从针线筐里拿出一个络子给杨氏看。
“那就好。”杨氏几次挑起话题,蒙雁都没上钩。也不知是真不知道,还是在装傻。想想干脆直接道,“不过话说回来,有些误会还是早先澄清为好,免得大家传来传去的。不好听,说是不是?”
这时候蒙雁脸上露出了忐忑之色,急忙问道:“婆婆。是不是媳妇有什么事做得不好,您请直说。媳妇一定改。“
“也没什么……就是一点流言。”杨氏踌躇了一下,压低声音道,“就是不知道谁先传的,说是大哥……有些不孝。”
“喔!”蒙雁低头,有些羞愧的样子,小声道,“不瞒婆婆,其实我大哥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到外地去过活了,他年长我十多岁,自然是有些原因的,具体是什么,父亲没说,做儿女的也不敢多问,只是这不孝的名声却是有些严重了,我父亲正当壮年,大哥在外头讨生活,也不容易,可能是跟家里联系少了些,才传出的这等名声吧,我们家以前是武将,父亲觉得男儿应该志在四方,不单我大哥,就我两个弟弟,早早的也给打发到军营里历练,过几年成家之后看看情况,也许就此分家出去也不一定的。”
“原来是这样,那可能是大家误会了,既然如此,就跟大家好好解释一下。”杨氏一脸和蔼。
“是,媳妇知道了,多谢婆婆提醒。”蒙雁真诚的说着。
杨氏点点头,又指点了一些针线上的事,这才走。
蒙雁在她走了之后,脸色略略有些沉了下来。
流言蜚语她并非没有听到,只是觉得奇怪,真要出如此严重之事,母亲为何不派人来说一声?母亲不说,是否表示事情不是很严重?可这种事一般都是很隐秘,从这些流言蜚语来判断,大哥并未真正递状子告父亲,这里离燕城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为何流言那么多?是权三老太爷散播的么?
蒙雁直觉权三老太爷未必有这个胆跟蒙家做对,再说了,这事对他也没好处,商人都是计较利益的,损人不利己的事,他们多半不会做。
蒙雁见杨氏进来的时候脸上明显有怒气,这些天那些流言她并非一无所知,只是有时候沉默就是最好的应对方法,毕竟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敢当面问她这件事,就当不知道好了,有些事也解释不清楚。
让她纳闷的是,杨氏的怒气似乎只是一闪而过,很快就平息了,又作出了一副慈爱的面容,这更让她提防了。
“雁儿,在做针线呢?”杨氏入座之后,看着蒙雁手里的针线活就问道。
“是,给相公做件薄些的中衣,这两天天气有些热。”蒙雁低着头,有些羞怯的说道。
“哦,那个中衣的袖子要做得略短一些,他们写字的时候,外头的衣服袖子可以卷起,里边衣裳袖子短些方便。”杨氏指点起来。
“喔!我倒没想到,只是看到相公几件中衣袖子似乎有些短,还以为是相公长高了些,衣服不合身呢。”蒙雁有些惊讶的说着,随即感激道,“多谢婆婆提醒。”
“没事,新媳妇都是这样过来的,女人的一生就是为男人而活,男人的事再小也得留意,可惜对女人来说,再大的事男人也留意不到。”杨氏一语双关,若有所指。
蒙雁只低眉恭顺道:“女子就该以夫为天,相夫教子是女人的本分。”
“是啊。”杨氏见蒙雁不接话头,话题又略略一转,关切道,“这周氏族人众多,人多了是非也就多。有些事女人们闲来无事乱说的,没有恶意,旁人倒还罢了,新媳妇不了解大家品性,一些闲言碎语不要在意。”
“大家待我都很好的。”蒙雁还是没有接话。
杨氏心里的怒气又有些冒头了,还在装,想想干脆道:“别人倒还罢了。就是奎山媳妇。嘴里就没有把门的,昨儿她还问我……她要说了什么不中意的,别放在心上。”
“我不会的。嫂子人很好的,昨天还教了我打一种新络子。”蒙雁说着,随手从针线筐里拿出一个络子给杨氏看。
“那就好。”杨氏几次挑起话题,蒙雁都没上钩。也不知是真不知道,还是在装傻。想想干脆直接道,“不过话说回来,有些误会还是早先澄清为好,免得大家传来传去的。不好听,说是不是?”
这时候蒙雁脸上露出了忐忑之色,急忙问道:“婆婆。是不是媳妇有什么事做得不好,您请直说。媳妇一定改。“
“也没什么……就是一点流言。”杨氏踌躇了一下,压低声音道,“就是不知道谁先传的,说是大哥……有些不孝。”
“喔!”蒙雁低头,有些羞愧的样子,小声道,“不瞒婆婆,其实我大哥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到外地去过活了,他年长我十多岁,自然是有些原因的,具体是什么,父亲没说,做儿女的也不敢多问,只是这不孝的名声却是有些严重了,我父亲正当壮年,大哥在外头讨生活,也不容易,可能是跟家里联系少了些,才传出的这等名声吧,我们家以前是武将,父亲觉得男儿应该志在四方,不单我大哥,就我两个弟弟,早早的也给打发到军营里历练,过几年成家之后看看情况,也许就此分家出去也不一定的。”
“原来是这样,那可能是大家误会了,既然如此,就跟大家好好解释一下。”杨氏一脸和蔼。
“是,媳妇知道了,多谢婆婆提醒。”蒙雁真诚的说着。
杨氏点点头,又指点了一些针线上的事,这才走。
蒙雁在她走了之后,脸色略略有些沉了下来。
流言蜚语她并非没有听到,只是觉得奇怪,真要出如此严重之事,母亲为何不派人来说一声?母亲不说,是否表示事情不是很严重?可这种事一般都是很隐秘,从这些流言蜚语来判断,大哥并未真正递状子告父亲,这里离燕城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为何流言那么多?是权三老太爷散播的么?
蒙雁直觉权三老太爷未必有这个胆跟蒙家做对,再说了,这事对他也没好处,商人都是计较利益的,损人不利己的事,他们多半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