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色进入最深时候,长安的波澜终于渐渐平息。但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自长安朝堂发动的吏治整顿,风起云涌,席卷天下郡县。

    无数人的命运就此改变。一个伟大的时代,不仅仅需要壮烈和豪迈,赫赫威严与铁血手腕同样不可或缺。

    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整治,令人震撼。规模之大,不仅为大汉开国以来所没有过,就算是放眼前朝各代,也无人有过这样的魄力。

    据后来的统计,在短短的时间内,总共有将近万余官吏在这次清查整顿中被治罪。可谓是雷霆手段,魄力非凡。天下吏治为之一清,为随后开始的一个崭新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虽然闹得动静这么大,但却并没有对社会秩序造成什么太大的影响。在长安民众和天下百姓眼中,朝廷当政者能够做出这样的举措,已经足以表露出其在这方面的决心。身为最受益者,自然是拍手称快,极力拥护。

    由公孙弘丞相主导的这次规模超前整顿,在史书上留下了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也因此得到了极高的赞誉。如果不是后来突然发生的意外,他的晚年应该是在万众崇敬的目光中平静走完。然而,世间事就是如此难以预料,悲剧终于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又是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长安城的大街上,已经增添了几许微微的寒意。未央宫的琉璃瓦,被雨水冲刷之后,洗去旧尘,显得更加光亮如新。

    在大汉太子刘琚暂时署理政务的宫殿内,对于当前局面来说至关重要的几个人物,刚刚进行完了一场小型的讨论。

    不久之前,元召又去皇帝刘彻静养处给他全面的检查了一遍身体。他的身体康复得很快,饮食正常。最主要的是,蛊毒没有再发作过。元召虽然没有把握说已经彻底的根除,但看到皇帝的气色,应该是没有什么大碍了。

    这位困在宫中许久的帝王,依然是冷着脸,不对他假以任何辞色。就算是这个年轻人救过他的性命,给他治好了这世间罕见的隐疾,他也没有给过他任何好脸子看。

    元召几次进宫看病,神色都很淡然。好像一点儿都不以皇帝的态度为意。每当他检查完毕,认真叮嘱一番,在太医们恭敬的目光中转身离开时,其实他并不知道,皇帝微微睁开的眼睛里,会有许多令人难以琢磨的东西在闪烁。

    皇帝病了这么久,朝廷不仅没有难以运转,反而好像办事效率更高了。这令许多人在惊讶的同时,心中竟然有一个奇怪的念头升起。好像没有皇帝在的日子,天也没有塌,地也没有陷,空气依然清新,每个人该怎么活还是怎么活……。

    如此说起来,代理上天统治万民的所谓天子,似乎有没有都是那么回事儿嘛!当然,这样的想法,也只是在心里想想罢了。没有人敢于公然说出口,更没有人敢去想,这也许是未来有可能会出现的另一种局面。

    毕竟,太子殿下暂时当朝理政,对于天下臣民来说,代表的还是天子意志。在这一点上,绝对马虎不得,更不能随便逾越。

    “父皇的身体既然康复很快,我想……再过些日子,就应该把这副江山重担还给他了。”

    几件重要的事谈论完毕,然后听元召说起皇帝最近的身体状况时,太子刘琚神色郑重的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出这句话来。

    宫殿之内有片刻的安静,在场的人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接这个话头。太子在这段时间虽然并没有亲自做出过什么英明的决断,但他采纳善言,应谏如流,对于身为臣子的人来说,好像这样的君上反而更容易接受。

    坐在右侧的东方朔抬头看了一眼元召所在的方向,去见他并没有想要说话的意思。他略一沉吟,明白元召在这件事上为了避嫌,自然不便于公开表达什么。他在心中叹息一声,正要开口,眼角一动,却看到丞相公孙弘已经离席而出躬身为礼。

    “太子殿下,这件事却急不得。老臣认为,在陛下的身体没有彻底好起来之前,不宜把这些琐碎繁杂的朝廷事务去打扰他的静养。当然,在重大事务上一些必要的请示,还是不可缺少的……太子殿下不要忘了,陛下龙体安康,不仅是天下臣民的期盼,更是大汉王朝孝道的体现啊!”

    公孙弘这段日子显得更加苍老了一些,不过身板儿挺直,瘦硬如松,站在那里,大义凛然,对于首先表达自己的意见,并没有丝毫的避讳。

    其余殿内安座之人,有的在微微点头表达附和,有的略显犹豫目光闪动。,似乎在想一个两全其美之策。而有人却在不动声色之间,嘴角掠过一丝冷笑。

    “丞相,话虽然如此说……但这江山社稷,毕竟还需要父皇来掌舵啊!”

    太子刘琚说完之后,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元召。他其实非常不愿意有人当众说出令他们父子关系更加紧张的话来。即便事实已经如此,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公开的说出来,只会令他的心情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