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召今天穿了一身合体的朝服,他虽然身量还未长成,显得有些单薄,但在朝堂次席上坐下之后,已经没有人再顾得上去注意他的年纪。
在这么正式的场合,任何朝堂的细微变化都会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更何况是这样明显的事。三公的位置是能随便坐的吗?答案是,不能!
负责纪录的司马迁,在竹简上认真的写下:“秋,九月,大朝会。废置太尉一职。新设尚书令,参朝理政,兹此始……。”
在这个时候,所有人才想起来,皇帝当初设置尚书台的时候,曾经发布过一个任命:长乐侯元召,为尚书令。
原来,在有些人心目中只不过是皇帝“秘书长”身份的尚书令职位,地位竟然这么高!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丞相田玢心中苦涩之意更浓,他终于彻底明白了两天前皇帝敲打自己的用意。看来自己要想长保富贵,从今天开始就要无条件的拥护天子意志了。
须髯飘白的御史大夫,排位在少年的后面,两人年龄相差了整整四十岁。公孙弘心情复杂,夹杂了嫉妒和怨尤。他以布衣之身一跃而成为了御史大夫,实际上的副丞相,已经算的上是青云飞纵了。但是和元召比起来,他感到脸上一阵阵的发热。
虽然这位小侯爷也曾经做出过一些功绩,但骤然之间就窜到了这么高的位置上,朝臣中大多还是不心服的。就算是汲黯、郑当时、石宽这些对元召比较看重的大臣,他们心中不是欣喜,而是深深的替他担忧。
朝堂上的凶险,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皇帝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把他推到风口浪尖,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一个不慎,就粉身碎骨了。
唯一感到振奋的,大概就是列位在其余臣子中间的尚书台几位年青常侍和给事中了。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对于未来的前途充满了无限期待。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齐王刘定国从元召一进来就注意到他了,见他竟然跑到三公的位置上去坐下了,还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心中的怒火,简直就是腾腾的往上涨。
他喘着粗气,扭头对身边的楚王、河间王、燕王等人低语几句。那几位王爷并不认识元召,听说这个普通的少年就是,想起自家世子们也曾诉说过此人的恶行,顿起同仇敌忾之心,暗中约定,一会儿就同时发难。
淮南王刘安坐在这个区域的首位,他冷眼旁观着诸侯王们的小动作,面无表情,心底却很沉重。
元召,从当年第一次远远看到这个人开始,刘安就有一种没来由的忧虑,此人会是自己将来的劲敌。这样的担心,从元召一剑镇雪原就开始了。
只是,淮南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预想过他十年之后也许会成气候,而今不过刚过去三年,他就到了这个地步,开始呼风唤雨,行云布雾……!
诸侯王们来到长安已经有几天了,早已经都分别觐见过皇帝,当然,这样的公共场合,还是第一次。所以,各种礼仪问候,还是要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规矩制度是不能逾越的。
皇帝答礼完毕,开始朝会议程。最近的几件大事,有分别负责的大臣出班启奏,皇帝一一颌首,做出简约的口谕回答。
然后,太中大夫郑当时出来奏报了入秋以来的水情。这件事还是比较严重的,皇帝问的很详细,听完之后,心中也很是忧虑。但天象如此,人力也暂时无法可想,只有诏令受灾郡县加紧防范,尤其是几条大河大江,务必组织人手,日夜巡查,以保障黎民生命安全。
这些事,自然有司会专门奉旨去办。事关苍生国运,没有人敢在这些事情上玩忽职守,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那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人力所限,别无他法。
元召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着。其实,皇帝今天特意传召让他来朝会,目的是什么,他心中清清楚楚。
诸侯王们势力太大了,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的整体。皇帝想要破局,必须要一把锋利的刀,而他选定的,就是自己。
今天的这第一次较量,如果打不开局面,势必就会陷入僵局,如果由此而再动刀兵,那就糟了。因为现在的形势很严峻,大汉已经与匈奴彻底的翻了脸,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早已经荡然无存。双方都在厉兵秣马,大战不一定在哪一天就一触即发,所以必须快刀斩乱麻。
至于各地的雨灾,自己倒是也有点办法,能有效减轻后续灾害。待会儿下朝的时候,可以找机会与太中大夫交流一下。
在这么正式的场合,任何朝堂的细微变化都会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更何况是这样明显的事。三公的位置是能随便坐的吗?答案是,不能!
负责纪录的司马迁,在竹简上认真的写下:“秋,九月,大朝会。废置太尉一职。新设尚书令,参朝理政,兹此始……。”
在这个时候,所有人才想起来,皇帝当初设置尚书台的时候,曾经发布过一个任命:长乐侯元召,为尚书令。
原来,在有些人心目中只不过是皇帝“秘书长”身份的尚书令职位,地位竟然这么高!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丞相田玢心中苦涩之意更浓,他终于彻底明白了两天前皇帝敲打自己的用意。看来自己要想长保富贵,从今天开始就要无条件的拥护天子意志了。
须髯飘白的御史大夫,排位在少年的后面,两人年龄相差了整整四十岁。公孙弘心情复杂,夹杂了嫉妒和怨尤。他以布衣之身一跃而成为了御史大夫,实际上的副丞相,已经算的上是青云飞纵了。但是和元召比起来,他感到脸上一阵阵的发热。
虽然这位小侯爷也曾经做出过一些功绩,但骤然之间就窜到了这么高的位置上,朝臣中大多还是不心服的。就算是汲黯、郑当时、石宽这些对元召比较看重的大臣,他们心中不是欣喜,而是深深的替他担忧。
朝堂上的凶险,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皇帝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把他推到风口浪尖,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一个不慎,就粉身碎骨了。
唯一感到振奋的,大概就是列位在其余臣子中间的尚书台几位年青常侍和给事中了。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对于未来的前途充满了无限期待。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齐王刘定国从元召一进来就注意到他了,见他竟然跑到三公的位置上去坐下了,还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心中的怒火,简直就是腾腾的往上涨。
他喘着粗气,扭头对身边的楚王、河间王、燕王等人低语几句。那几位王爷并不认识元召,听说这个普通的少年就是,想起自家世子们也曾诉说过此人的恶行,顿起同仇敌忾之心,暗中约定,一会儿就同时发难。
淮南王刘安坐在这个区域的首位,他冷眼旁观着诸侯王们的小动作,面无表情,心底却很沉重。
元召,从当年第一次远远看到这个人开始,刘安就有一种没来由的忧虑,此人会是自己将来的劲敌。这样的担心,从元召一剑镇雪原就开始了。
只是,淮南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预想过他十年之后也许会成气候,而今不过刚过去三年,他就到了这个地步,开始呼风唤雨,行云布雾……!
诸侯王们来到长安已经有几天了,早已经都分别觐见过皇帝,当然,这样的公共场合,还是第一次。所以,各种礼仪问候,还是要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规矩制度是不能逾越的。
皇帝答礼完毕,开始朝会议程。最近的几件大事,有分别负责的大臣出班启奏,皇帝一一颌首,做出简约的口谕回答。
然后,太中大夫郑当时出来奏报了入秋以来的水情。这件事还是比较严重的,皇帝问的很详细,听完之后,心中也很是忧虑。但天象如此,人力也暂时无法可想,只有诏令受灾郡县加紧防范,尤其是几条大河大江,务必组织人手,日夜巡查,以保障黎民生命安全。
这些事,自然有司会专门奉旨去办。事关苍生国运,没有人敢在这些事情上玩忽职守,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那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人力所限,别无他法。
元召静静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着。其实,皇帝今天特意传召让他来朝会,目的是什么,他心中清清楚楚。
诸侯王们势力太大了,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的整体。皇帝想要破局,必须要一把锋利的刀,而他选定的,就是自己。
今天的这第一次较量,如果打不开局面,势必就会陷入僵局,如果由此而再动刀兵,那就糟了。因为现在的形势很严峻,大汉已经与匈奴彻底的翻了脸,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早已经荡然无存。双方都在厉兵秣马,大战不一定在哪一天就一触即发,所以必须快刀斩乱麻。
至于各地的雨灾,自己倒是也有点办法,能有效减轻后续灾害。待会儿下朝的时候,可以找机会与太中大夫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