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个星期,肖国栋读到林淼的那篇《向东瓯市所有家长致歉》。

    看完之后,肖国栋恍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草那些当官儿的真尼玛不要脸啊,明目张胆地就把进好学校的名额给偷了,所以说一千道一万,还不是为了进好学校吗?为了进好学校,还不是得特么考高分吗?尤其是现在名额被人抢了,以前说不定700分就能进东瓯中学,现在说不定得701分了,因为名额少了,竞争肯定就更激烈了啊!

    这么一想,肖俞宇这星期直接多挨了三顿揍。

    肖国栋想明白这个问题后,到处想跟人科普《红苗》征文的陷阱,但不料他想到的事情,其他家长也都想到了。必须说只有养鸡的人,就必然知道鸡饲料的宝贵。哪怕暂时被人忽悠了说鸡饲料没用,养鸡还得多喂纯天然绿色食物,但只要小鸡的生长速度下来,养鸡的人自然心里就该有点逼数了。所以可想而知,高呼鸡饲料没用的人,绝大多数其实是不养鸡的。

    肖国栋对林淼的及时道歉心怀感激,因为林淼让他直接免于被骗,让他的养鸡场免于遭受损失,怀着这种心情,他仔细地把林淼的最新文章,认认真真地仔细读了一遍。

    读完之后,瞬间感觉自己的智商又上了一个档次。

    林淼这篇文章写得简单通俗易懂,从古代科举说起,一直说到国外精英阶层垄断教育资源,所谓的素质教育,本质上要么就是统治阶级在垄断教育资源后对底层的谎言,统治阶级本身在不需要专业技能达到多高造诣前提下的个人自由,而底层人民,是没有选择自由的本钱的。

    肖国栋把这篇文章看了又看,后几段还反复回味:

    “以中国目前的国情,开展素质教育的结果,必然是既无法让孩子提高素质,也无法让孩子接受到应受的教育。所有以为素质教育等同于在保持学习成绩的前提下,也让孩子在艺术、体育等领域方面同时取得成绩的想法,不但是错误的,也是幼稚的。

    以为素质教育能提高素质的家长,混淆了素质和兴趣爱好概念,同样提倡素质教育的人,也是偷换了兴趣爱好的概念。而如果真让兴趣爱好成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便直接背离了学习的初衷。

    我们的中学教育,本质上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核心,并非是要培养孩子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而是综合考验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学习的专注度、做事的毅力和恒信乃至面对重要场合的心理素质,学到的知识如果能永远记住固然好,但哪怕忘记,也绝不就是辜负了曾经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因为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谋生技巧,几乎从来不是源自课本,即便是大学所学的专业,也需要在工作中经过长久锻炼,才能最终变成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工具。

    那些说买菜用不着函数的人,显然是完没搞懂今天中国教育的真正意义在哪里。

    往小了说,应试教育的使命是让人具备生活常识,让人具备更好的融入社会的能力,更进一步,是让人拥有更完整的人格,以及更灵活科学的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但是唯独,不是教授一门具体的生存技能。往大了说,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基。社会得以稳定运行,必须有一套科学运行的规则,而这套运行规则的起点,就是教育。

    因此我们反过头来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它真的有我们今天批判得那么不堪吗?

    我看未必。

    科举制度让中国社会在生产力并不高的时代环境下,平稳运行了数千年。所有为今天的人所诟病的八股文章,实际上不但起到了统一思想、安定社会的作用,而且还从国家的最底层,撑起了中国那台硕大的国家机器。并不讳言地说,所有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本质上是国人因近现代中国的失败而做出的一种情绪化表达,将中国的近现代失败归结于科举,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科举的意义不在于带动生产力的发展,而在于维护社会的运行。在这一点上,科举制度,完完可谓功大于过,甚至有功无过。

    最近有人批判地说,今天的应试教育,就是古代的科举。我认为这些人虽然批判得不对,但内容本身说得没错。今天的教育,确实就是古代的科举!因为它不但最大可能地为底层老百姓提供了最公平的上升渠道,也最大可能地完成了常识教育,让尽可能多的人,有了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能力。更重要的是,今天的应试教育,也从最下方撑起了我们的社会运行体系,让十多亿人完成思想上的认同,让我们的国家得以平稳前进。

    古人寒窗苦读圣贤书,不是真的要当书呆子。而是以当时的生产力和通讯条件,只能将考试内容固定在民间最常见的几本书里,若非如此,读得起书,就永远是富裕家庭。教育资源将一代一代地被垄断下去。科举的本质,是教育公平,而不是要传授技巧。

    科举考试的技巧,需要考生通过自己的智慧去揣摩、去练习、去学会戴着镣铐跳舞。科举要考察的要点,则跟今天一样,是要综合考验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学习的专注度、做事的毅力和恒信,以及面对重要场合的心理素质。古代和现代,一脉相承。

    所有希望能通过教育来实现人生高度跨越的人理当清楚一点:身为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人,我们没有外力可借,也没有那么多命运女神前来关顾,我们能比的,仅仅只是看谁更能咬得住牙,更能坐得住冷板凳,更能吃别人吃不了苦,更能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如果接受不了,在这场公平竞争中落败,那显然是个人问题。把罪过归结到制度上,岂非可笑?至于说影响国家选材的问题,敢问那些连普通人都竞争不过的人,科研究层面上的事,你真的好意思开这个口吗?

    还有说应试教育埋没数理化方面人才的——我们必须明白,首先语文和英语考试并不存在太高的难度,那些‘被埋没’的人,自己不愿意在这些科目上下苦功,却要国家对他们特殊照顾,那就是对更多人的不公平;其次这些所谓的人才,是否真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高人一等的天赋?数学150分能考149分,语文150分却只考100分,这不叫偏科人才,充其量只能叫偏科,而对那些真正的偏科人才,国家也早已为他们准备的竞赛的路。

    真正的金子,绝不会被黄沙埋没,所谓‘被埋没的人才’,不过只是偶尔反射了一下太阳光芒的小颗粒,但本质上,那还是沙。所有害怕‘人才被埋没’的人,你们过虑了。

    高考恢复至今,中国的教育体制早已久经考验。我国的应试教育从实行过程和实行结果来看,显然是成功有效的。所以请所有正在学习道路上奋斗的同学和家长们睁大双眼,切勿被那些削弱你们的意志、扰乱你们的思想、扭曲你们的认知的胡言乱语所迷惑,更不能以个别极端个案为榜样,选择自我放弃和自甘堕落。教育从来就没有快乐和不快乐的分别,真正的教育,从来就是不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