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涧沟。”车夫对曰“穿林而过,再行五十里,便是谯县城。”

    “此涧崎岖难行,附近可有渡口。”主簿又问。

    “有一清津,可渡游湖。”车夫又答。

    “如此,且去清津。”主簿这便言道。

    “好。”车夫辨清路径,转去下游渡口。话说,谯县城北,地势低洼,水难排出。一到雨季,便成汪洋。水泽大小不定,枯水时径不过数里,丰水时又径数十里。

    因其大小无常,游走不定。附近乡民俗称“游湖”。

    今年干旱水浅。原先水面,皆成烂泥地。泥足深陷,车马难行。故仍须经渡口,方能抵谯县。

    葛坡黄巾在南。四野乡民纷纷北渡,逃离谯县。渡口累日人满为患。

    “莫非谯县已破。”主簿掀帘视之,不禁心生疑窦。遂下车拦住一老丈询问。

    万幸,谯县未破。然知黄巾大兵压境,县令四门高悬,闭城固守。自新蔡等南部诸县北逃百姓,不得入内。只能绕城北渡,继续逃亡。

    “敢问老丈,许家坞可曾被攻破?”

    “许家坞犹在谯县之南。老朽来时,幸未被贼人攻破。然三日已过,不知今日尚在否。”

    “多谢老丈。”

    “不敢。”

    目送老丈远去,车夫怒道“谯县令贪生怕死,拒不开城纳民。黄巾乱起,再添。”

    “或恐混入黄巾细作。”中间文士言道“彼时汝南黄巾势大,州郡不能敌。本欲固守待援。岂料诸县城,皆因放入黄巾细作,而一夜城破。”

    “唉……”车夫一声长叹。

    孰是孰非,一言难尽。

    谯县城南三十里,许家坞。

    版筑夯土,坚壁深壕;虎落吊桥,易守难攻。墙外还排插坚木,高出城头及腰,以为板楯垛墙。许氏部曲,头包青帻,身穿革甲戎装,壁上守备。

    累日来,常有小股黄巾出没,追截流民。躲无可躲,情急之下,许多乱民不顾城头飞失,冲到坞下。许氏私兵遂落吊桥,放入坞内。坞内流民,越聚越多,已有数千之众。

    许氏虽是当地大族,却也无法养活数千之口。眼见存粮难以为继,便有许氏二少主,自领十余青壮,外出寻粮。

    “少主,坞外有颍川公车抵达。”午后,便有部曲入堡通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