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或不幸,终归琉球王国新君继任之事告一段落,仔细算来,洪堂并吴道福所部,在此事件当中,虽并未出甚力气,然则却也所得不少。

    尚丰王继任未久,在初步打理好了里王城之后,也没有让吴道福赵兴斗他们久候,先派尚忠上门来,花大价钱求取赵兴斗手中俘获的十余艘战船,并入吴道福水师麾下。

    尚忠虽是前任尚宁王之心腹,本不该受新王重用,但是谁让他与洪堂所部交好,打交道也多,因此却也受到尚丰王重用,卸了御前侍卫之责,得了礼部一个官身,专责与洪堂和吴道福一部打交道。

    尚丰王也是聪慧,先出手高价采购下赵兴斗他们手中无用的战船,也算是像赵兴斗洪堂一部展示他的诚意,二来却也用这刚刚采买过来的战船交与吴道福,向他证明自己重建琉球水师的用意。

    这看起来一下子花费了万余两黄金,在此时的琉球国库来看也是不小一笔开销,但是其所带来的益处,却是过了这些金银本身的代价。

    当然,作为抚恤洪堂将士和水师将士在奄美城寨中的牺牲,尚丰王又是数万两白银花销出去,倒也更显示出的诚意来。

    随后,吴曙所部援助之军,与赵兴斗麾下之军换防以后,赵兴斗所余鲸部一众一千余人并战死阵亡的数百将士骨灰,同时带着这年余一来从琉球王国中所得得赏赐和好处,浩浩荡荡杀回了葫芦岛。

    此乃临行之前笨港团队给予吴曙的任务之一,本来早在半年之前,吕逑就应该带人来与赵兴斗部换防的,奈何洪堂鲸部大部在雪山山脉中受莱克部族伏击,折损大半人手,反倒使得赵兴斗只能带着这两千将士孤悬海外长达将近一年。

    时间一长,洪堂虽然规矩深严,可实际赵兴斗所部的将士门大多思乡心切,早已是怨声载道了,此番吴曙来援,却也正好让赵兴斗所部将士能够回到葫芦岛休整一番。

    却说琉球这边战事结束,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师当中,李天养他们也算是所获不小,至少此番来京的目的是他们算是达成一二了。

    因为吕贵的牵线,李天养他们与石元雅搭上关系之后,这些日子李天养也没有忘了继续走动一二,只是对方不显山不露水,直让李天养还捉摸不透石元雅到底对自己是个什么态度。

    也不是没有打过主意,再去寻找其他途径,攀上朝中关系,然则这回李天养身上携带的银钱,除了自家开销和照应身边这群土著包子以外,剩下的大多也都花在打点吕贵和石元雅的身上了,每每求见总是要背上不菲的礼物才好上门,就算李天养自觉带的银钱充裕,但是相比京师当中昂贵的物价,到得现在还真是有些捉肩见肘了。

    不过最终结果还是没有让李天养失望,自觉冷落李天养的时间差不多以后,十余日后的一天里,石元雅那位老仆老肖,就带着一份请帖找上门来,让李天养喜出望外。

    见面礼自然是少不了的,而李天养没有向导的事,这回石元雅请的人中除了他外,竟然还有另外一人,一位同样面上无须,一声音尖锐的老者,一眼李天养就能辨别出此人与石元雅一样,是为宦官。

    宦官不宦官的,在此时的李天养看来,却是无甚关系,他最关心点一点,却是此人的身份,能被石元雅如此慎重对待的人物,恐怕这位老公公也非寻常之辈啊!

    京师当中的形势,如今其实也不太平,八月中“六君子”惨案刚刚落下帷幕,也是魏忠贤此时人生的巅峰,东林党算是彻底栽在了这个目不识丁的公公手中。

    “来来来,老李啊,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少年英才却是我这些日子交好的一位子侄,与那告老去应天府荣养的老吕头也有些关系,姓李名天养!”座上,或许是出于李天养这些时日殷勤的孝敬,等到李天养行完礼,石元雅却是指着李天养和气地介绍起来。

    “哟哟哟,我说你老石没事儿找我吃什么饭啊,原来是找我拉关系来了啊,我倒是要看看到底是哪家的英才,能让你这个老家伙出手帮助?”被石元雅称为老李的公公哈哈一笑,转过头来仔细端详了李天养几眼,见他不卑不亢地俯在侧,却是不由点头称道“倒是一个不错的小家伙呢!”

    “那是,你不知道吧,别看人际圈小伙子年轻,那放在茫茫大海当中可也是一方豪杰呢!”石元雅也是颔,论识人的眼力劲儿,能做到他们这个位置上的,自然都有过人的眼光,虽只是粗粗几眼,他身边这位老友却已是能够看出李天养的异常之处。

    倒是李天养,到现在为止也还不知道这位被石元雅称为老友的公公是为何人,让他难免不敢出声,也不好插嘴其中,只能沉默地陪坐一旁,看着二人的聊天。

    直到石元雅他们聊了很久,李天养才从他们聊天的蛛丝马迹当中察觉出这位公公的名讳,不过当知道这位公公名讳之后的李天养,心中那是既惊且喜,原来这位看似容貌不显的老人,却正是当前九千岁最得重用的几位心腹之一,被魏忠贤视为左膀右臂的李永贞!

    坊间传闻,当今圣上不喜批阅奏折,只喜奇淫巧技之流,因此批阅奏章等国家大事到头来就落入到魏忠贤这个阉人之手,这也是东林党至今与魏忠贤斗争,却一直处于败局得嘴中缘由。

    而魏忠贤此人,虽然颇得天启帝的信重,可是他入宫之前家境不好,却也从未学过文字,批阅奏章更改内阁票拟之事,也多是出自学过些文章笔墨的李永贞和王体乾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