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首的那个自然是皇后,看她跪得笔直端正,一点礼数也不落下,就知道了;后头跟着的应该是关贵妃,她还带了二皇子一起来哭,她看起来比原先要衰老多了;再后头……她目光一扫,没瞧见青沅在哪里。

    等她们哭完,皇后穿着丧服,满面素淡地走到如德面前,亦是好一番安慰,充分表达了身为嫂子的关怀,总之就是那么一套没什么内容但也绝不会出错的话数。

    如仪盯着皇后的脸瞧着,心想,刚才哭得多大声,仔细一瞧,脸上泪痕淡淡的,其实也没掉几滴眼泪!

    她对皇后大概是有些不高兴的成分在,毕竟她当年想要杀了皇后,结果斗败了,皇后却仍旧稳坐中宫。

    关贵妃那个没用的,她一走,这四年更没机会和胆量去把皇后挤下来了。如仪把眼神一瞥,正对上关贵妃的眼神,关贵妃心虚地移开目光去。

    如仪心里冷哼道:当年你肯定是一声不吭的,真是辜负了本宫替你筹谋的一片苦心。如仪转过头去,不再理她。

    待到她又去周遭转了一圈,观察宫里变化的时候,有个佝偻的背影,拄着杖从她面前过。应当是个宗亲之类的人物,但又没有地位尊崇到可以坐轿子入宫,所以从灵堂出宫门的这一路,只好步行。

    那老叟在她面前踉跄一步,险些跌倒。如仪上去搀了他一把。搀的时候倒没有想太多,扶住了才转念一想:这么大年纪的人,脑子必不灵光,可以哄骗一点萧京的情况出来。

    待那老叟一抬头,如仪无端地觉着眼熟。麻衣里头的人年逾花甲,尘满面,鬓如霜,面皮被晒得黧黑,浑不似京中显贵人物们,个个儿细皮嫩肉的。她还没来得及张口,旁边有人过来连声地赔礼:

    “侯爷,您这是怎么了……这位贵人,多谢您——”

    她和自己所谓的堂哥张承嗣面面相觑。

    眼前的人是她的最年长的母舅定襄侯。在张氏还没有被选入宫中得宠时,张氏一家在京畿的小村子里头做木匠活儿,家里的男丁都要下地干活。

    她当年想要举报张承嗣贪污瘗钱,又想扳倒太后,都没能成功。此时张承嗣见了她,犹如豺狼见了当年砍它一刀的老猎人,立马翻脸道:

    “你来干什么?爹,咱们走。”

    张承嗣恶狠狠地抢去她手里的一截衣角,搀着定襄侯走了。如仪手里一下空了,她讪讪地收回手,绞着帕子回到灵堂前。

    到皇帝千秋宴前,如仪住在如德府里头,一步也不出来。她自己的侍从们什么也不肯和她说,倒是在如德府上,这里的人对她没那么警惕。又有个心直口快的陆审,对萧京的局势了解得很是清楚。

    如仪对他本来没那么光明磊落,见着他时,心里还是时不时啧啧地称叹,纳闷当年怎么没能拿下这么个芝兰玉树的标志人物,又有些不如意之感。

    可是如德对她信赖得很,又待她周到殷勤,推心置腹,搞得如仪没办法把这点心思时时揣在心里头,不然,总觉得好像自己对不起如德似的。

    这段日子里所知晓的,一个是外朝变化,太后将霍如仪当年那些讨来的官都罢免了,幸存的几个,也都陆续投奔别处,甚至有投到雍王麾下,随他就藩的。后来徐岑又下台了,有人倒了,就得有人补上。陆陆续续有些人事调动,太后自然是“举贤不避亲”,在自己死之前真正扶稳了张家这棵大树。

    可惜我和张家早已割席。如仪心里有些怅惘地想。

    另一变化则起自内廷。皇帝除了关贵妃,其余和如仪有干系的人,在太后和他自己的意思下都遣走得差不多了。只有田令是从太子时候就侍奉他的,过了两个月,还是调回来了。

    不过当今皇帝跟前最得意的内朝官,大概要属出身百骑的那位李侍中了。至于他是怎么突然升了上来,

    又得到了皇帝的赏识,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