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死的混蛋,赶着去送死吗。”

    “万能的神灵,诅咒这些万恶的吐蕃人吧!”

    “他们一定不得好死。”

    “吐蕃人一定不得好死……”

    侥幸躲过一劫的几个老牧人跑回正道,看到尸骨无存老伙计只剩下沾满泥土的须发,纷纷大哭大骂起来。

    但,不管他们如何嚎叫,显然是不会有人理会他们这些卑微的蝼蚁。

    头羊不远处绝壁上,一名隋军斥候匍匐在雪地上,用望远镜居高临下的看着这一幕,但他的关注点并非是呼天抢地的老牧人,而是呼啸向西的吐蕃大军,他看到浩浩荡荡的军队后面是两千多头牛,之后才是连绵不绝的羊群,仔细的观察一会儿,忽然有所发现,立刻说道:“吐蕃大军牛群有情况,两千多头牛居然有两千名骑兵看管,而且这些士兵还携带着绑成一捆的干草。”

    这名的斥候的左右两侧还有九名斥候,这是杨侗派出的二十支斥候队之一,他们的任务是观察吐蕃军的一举一动,任何一点异常都要及时上报。

    听到伙伴如是说,大家立即重视起来。这队斥侯的火长接过望远镜,认真的观看了一下,果真发现这两千名吐蕃士兵各带着一个轻飘飘的长形布包,他们显得很小心,多数人都将布包放在马的另一边,以马的身体挡住了真容,肉眼也的确看不出里面装的是什么,但在望远镜的帮助下,火长还是很清晰的看到布包露出了一些干草,显是长途疾行时候,由于马背颠簸,轻飘飘的长形布包错开位子,并露出了里面的东西。

    “不可大意,你们也看看。”火长将望远镜交给了其他几名属下。

    众人一一观看,最终得到一个结论,一人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护牛士兵携带干草,还宝贝似的用布料包好,应该是打算对我军来一个火牛冲阵。”

    火长大喜,他们发现了这个能够改变战争结果的秘密,必是大功一件,他当即写了鹰信,迅速发往了大军所在的西部。

    。。。。。。。。

    杨侗亲率七万多名士兵出了大营,向十里外的旷野缓缓而来,这支队伍,包含了五万名第一军将士、一万名第九军将士、五千羌兵、八千象雄兵。在兵力上,超出禄东赞一万多人。

    除开风尘仆仆、意外来援象雄兵显得比较疲倦之外,六万五千名隋军将士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隋军以军为单位,各军、各师、各卫、各团、各旅、各队、各火一一列队,虽然全军皆骑,但也有骑着马的步卒,比如说重弩兵、陌刀兵、长枪兵,骑兵则分为弓弩骑兵、轻骑兵、重骑兵。

    为了方便士兵集结作战,隋军在卫设立了狮、虎、豹、狼、鹰、狻、熊、象等八种卫旗,又有十五种颜色,使得每卫旗帜都不一样,方便士兵在大战之时,迅速辨认并紧随自己所属的战旗。这都是老祖宗总结出来的作战经验,十分宝贵。

    除了这些兵种,隋军这一次还出动了一千辆蜂窝弩,这是隋军给吐蕃军准备的大杀器,这种弩其实是工匠在破军弩的基础上做了改良,利用省力的滑轮加大了绞盘力量,使其射程更远、威力更强,另外就是将大箭改成修长的小铁箭,一次可以射出三十支,是对付密集骑兵的利器。

    开天院的能工巧匠的还创造性地发明了箭夹,一个箭夹装有三十支铁箭,箭矢射完之后,直接将新的箭夹装上弩机,便可立即发射,节约装箭所用的大量时间。

    蜂窝弩有大小两种型号,大的蜂窝弩长一丈、宽六尺,重数百斤,一般用来守城;小的长宽小上三分之一,放在专门的车马,外表和马车没什么区别,打开车门即可根据地形的差异调节高度,然后发射,关键是不受天气影响,这种小号蜂窝驽由三人操纵,一人上弦、一人装箭、一人驾车,当马车开到既定位置时,驾车那名士兵负责观望旗号。

    这种弩射程远,箭矢密集,杀伤力强、杀伤面广,堪称是冷兵器时代的火箭炮,它的缺点是没准头,但用来对付密集阵容无疑是相当合适的。

    此时大军已经如期占据了事先设定的战场,随着杨侗一声令下,号角声声、令旗挥舞,大军迅速停止前进,迅速排开了前军、左右两翼、后军四个方阵。

    前军大阵宽达三里,旌旗招展,声势十分浩大,在最前面是两千名刀盾兵,其后是六千名陌刀手,陌刀在雪光下闪烁着熠熠寒光,六千名陌刀手排列为三行,形成一道锐不可挡、无坚不摧的刀墙。

    陌刀手两边,各有三千轻骑兵,他们护卫在陌刀手左右两侧,轻骑兵后面各藏两千五百名重骑兵,而在陌刀手身后,则是那一千辆蜂窝弩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