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彩的描写兄弟情谊的电影,哥哥是帮派分子,弟弟当上了警察,非常大胆的矛盾设置。导演并没有浪费这个构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好莱坞报道者》

    “从好人变成坏人,只需要做一件坏事,从坏人变成好人,做几十件好事都不够。就像《兄弟》中的哥哥海登一样,他为了家庭去混帮派,去制造伪钞,但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不仅导致了父亲的死亡,还和做了警察的弟弟文斯决裂。当他从监狱里出来,想要做个好人时,却又被各种帮派事物所纠缠。当然,他最终还是回归了家庭,获得了弟弟的原谅,并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赎罪,这一点在《兄弟》这部电影中表现得极其出色。”《综艺》

    “从来没有人想过,黑帮电影还能这么拍,尽管对部分罪犯行为有所美化,主题却是非常积极向上。或许达不到《教父》那么经典,但也足够将这几年的黑帮电影甩开一大截。”《旧金山纪事报》

    “尽管名字是兄弟,但相比海登和文斯这对兄弟,马克这个兄弟却要更为抢眼一点。他忠诚、勇敢、不服输,虽然是帮派分子,却比大多数人都要正直。丹泽尔·华盛顿的演绎非常出色,将角色的喜与怒抓得非常到位,相比之下,凯文·科斯特纳就要稍差一点,基努·里维斯再差一点,琼·陈最差,完全就是花瓶,但是总体表现还是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准。”《华盛顿邮报》

    《兄弟》上映后,各个媒体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恶意批评的不是没人,但那些都成不了气候。之前说过了,影评人再有名气,也不可能明着跟一部票房大热的电影唱对台戏。

    事实上,之前同样说过,影评人杯葛一部电影的最好方式,是不闻不问不看不理。骂他,攻击他,只会让人记住他,这就好像30年后的炒作一样,坏名声也是名声。

    更何况,最重要的一点,影评人说到底也只是资本养的狗而已,作为共生体系的一员,资本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得做什么。这就好像,其他报纸杂志,都还算公允的评论这部电影,唯独赫斯特家的《旧金山纪事报》将《兄弟》快提到了和《教父》差不多的位置。

    这部电影的质量还是不错的,李旭在和泽米吉斯他们商量的时候,砍掉了很多东西。

    比如最开始豪哥做梦梦见弟弟被杀,这种情节用在美国电影中毫无用处,事实上这个在原版都是多余的,要展现哥哥对弟弟的在意,有的是办法,没必要来这么一个开头。

    然后,第一次酒吧里谈心那段也砍掉了,改成了在路上的交谈,同时加重表现了一下凯文的异常,跟交易对象的眉来眼去啦,偷偷丢下什么啦等等。不过,那句“我发誓以后绝对不会让人用枪指着我的头”,还是保留了下来。

    同样,李旭也修改和调整了不少东西,假钞是在墨西哥使用,而不是美国,否则的话fbi、i之类的早就将黑帮一锅端了,怎么可能让你们悠哉悠哉的做生意。

    为了让海登只在墨西哥坐三年牢,也是想尽了办法,编剧们查了不少资料,问了不少顾问,而且还要在不影响剧情节奏的前提下,作为细节添加到电影里面。

    文斯被伏击的情节也做了优化,原版就显得有些蠢,虽然说得过去,但还是太蠢了。现在这版就改成了,巡逻时接到关于反派的报警,赶过去查看才被伏击的。尽管稍微在角色的,遇到和哥哥相关的事情就会冲的性格描述上有点欠缺,但之前和之后也都展现了不少,却这么一点也没关系。

    至于最后的合唱团变成唱诗班,关帝庙换成小教堂,这些就不一一说明了。

    泽米吉斯的掌控力很出色,也不死板,知道怎么变通合适,毕竟是科班出来的。

    王京就不行了,当初执导《初恋50次》的时候,稍微想要变动一下,都要打个电话或者发个传真请示。尽管有李旭的叮嘱在前,他自己也是新手上路,但也着实死板了点。

    当然,现在已经好很多了,不过好莱坞导演和香港导演的差别,就体现在这种事情上面。

    泽米吉斯充分的理解了李旭的要求,又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让这部电影美国化得很完美。三个男主角也很卖力,要颜值有颜值,要演技有演技,倒是收获了不少粉丝。

    甚至连陈沖也获得了一定的关注,终究是在国内就能获奖的演员,出来混了好几年,灵性尚未完全被磨去,即使她的角色是个花瓶,也是很有层次的花瓶。开头充满喜剧的出场,中途为了文斯去劝说海登离开旧金山,之后了解了海登,又转过头去劝说文斯接受海登,这些不同性格,以及相应的转变都基本算是体现了出来,让角色丰满了许多。

    即使还有些问题,但那是剧情安排,跟她的表演无关,所以电影上映没多久后,给她安排的经纪人就开始接到更多的电话。

    唯一有些尴尬的是,大多数观众,甚至好莱坞的一些制片人,都以为她是日本演员谁让现在日本人全世界到处乱窜呢。

    “不管怎么说,我们取得了成功,所以今天就尽情的庆祝吧,就当是提前过感恩节。”酒吧里面,李旭举着杯子,对周围的人大声说道。

    这是《兄弟》的庆功派对,两周时间过了1500万,派拉蒙已经开始联系更多的院线,这电影收回成本是肯定的了。既然如此,举办一个庆功派对,也是完全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