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戎军主将周承业下令麾下步兵结阵,以“三段击”的方式破敌,这与后世曾经在大明朝军队中出现过的“三段击”有着本质的不同。

    大明“三段击”出自名将沐英之手。当时沐英率军平定云南各部,他感到士兵所用的火铳装填速度太慢,于是便将士兵编为三人一个小组,先由最前面的火枪手射击,然后该火枪手退至队伍后方专心装填弹药,由第二名士兵顶到前面继续开火。如是这般,三人交替装弹、开火,使原本射击一次需要一分钟甚至更久的火绳枪效率提升三倍!

    周二上一世作为机关高参,在军事专业方面知识积累丰富,他当然明白此时在绥戎军中提出来的三段击跟原本历史中的三段击大有区别,但他提出的这种作战理念却是因为受到后世三段击的启发,而且在他的规划和构思之中,将来自己的军队迟早也会接触到火绳枪这种划时代的兵器,到时候正好顺理成章地进行改进。

    随着主将一声令下,绥戎军中一千五百名步兵立即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五百名长弓兵在最前方搭弓上弦,将一轮箭雨朝着远处的敌兵抛射而去。一轮箭雨结束,这些长弓兵立即将长弓背负在身后,然后向两边让出道路,为紧跟在他们身后的短矛兵腾出攻击阵位。

    顷刻之间,五百支锋利的短矛划过天空,向不远处的吐蕃士兵倾泻而下。

    在长弓兵发起攻击的同时,吐蕃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当中也有弓手向唐军发起反击,只可惜他们的弓箭射程似乎要比绥戎军近了数十步,所以反击的效果并不理想。

    绥戎军掷矛手所投出的短矛,与他们身后的长枪兵所用单兵穿刺武器不同,除了矛柄短了一些之外,关键在于矛尖统一为精铁打制,不仅锋利异常,而且在经过专门训练的掷矛手中会被抛出一段不短的距离。

    掷矛手们投出一轮短矛之后,立即从身后摸出一柄磨的锋利地月牙形短斧,然后使劲地抛了出去。这些斧头飞出的距离要比短矛近一些。却也避免了士兵们与吐蕃士兵直接进行肉搏。正好作为长枪兵进入近身搏斗之前的有效补充。

    一片飞斧化成的金属雨飞出之后,早已准备就绪的长枪兵们从投掷手两人站位之间的空隙中挺枪而出,他们手中一丈多长的利矛正是步兵近战时十分恐怖的杀器,不仅对骑在马上的士兵具有很强的穿透效果。对于地面上的吐蕃步兵同样也有很大的杀伤力。

    绥戎军这三轮步兵的攻击说起来耗时。实际上不过几个呼吸之间的事情。但对已经被冲乱了阵型的吐蕃人而言,却造成了很大的杀伤。

    坌达延眼看自己派出的两支部队其中一支竟然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吃了大亏,立即下令后军向前压制和掩护。同时命令发起试探性攻击的先头两支部队停止进攻,立即向后撤回。

    绥戎军和白水军今日出战,本意也不是要跟吐蕃人同归于尽,所以看到敌方鸣金收兵,己方也立即见好就收,命令部队脱离战团,向着己方主阵的位置撤回。

    距离绥戎军不远处的王忠嗣,手中拿着今日才从周二手中“抢”来的千里眼,仔细观看了绥戎军出战的全部过程,然后一个劲儿地摇头,口中还碎碎念地骂道:“真是个败家子啊,竟然将上好的精铁用来打制短矛和飞斧!若是大唐所有军队皆效仿绥戎军,光是新增的军费都会吓圣上一大跳!”

    王忠嗣身边一位副将嘟囔着抱怨说道:“绥戎军何止败家啊,将军你是不知道他们军中士兵平时的伙食和作战结束之后的奖赏,那才叫一个豪奢!同为鄯州驻军,我们白水军更是名列诸军之首,凭什么待遇连绥戎军的一半都不到?”

    王忠嗣扯了扯嘴角,最后还是忍住没有责备这位副将的牢骚之语。

    绥戎军的待遇好,这已不是什么秘密。绥戎军的装备比其他部队精良许多,也不是什么秘密。但这些都是因为周承业这位主将的关系,却跟鄯州都督府没有多大的关系。

    作为主将,王忠嗣自然知道鄯州都督府每月下拨给各军的军饷和经费并没有变动,特别是对绥戎军并无特殊照顾。但是,谁让周二如今手中掌握着许多财富,而且还在钱生着钱呢?

    摊上一位愿意自己掏腰包补贴军队的“款爷”,绥戎军上下自然是日子越过越好,但这种超级待遇却不可能分给其他各军,因为谁也不能逼迫周二掏钱不是。

    王忠嗣暗暗记住方才绥戎军发动攻击后的进攻方式,心中打算今后当自己走上一镇节度使的位置,有了调配本镇赋税的权力时,便也打造几支类似绥戎军这样烧钱的部队。

    位于后方中军位置的郭英义同样目睹了白水军和绥戎军接敌后的表现,此时他并没有急着去比较两支军队中究竟哪一支的战斗力更强,他更加关心吐蕃人接下来的动作。

    没过多久,吐蕃军中出来几个打着停战白旗的信使,向郭英义送上了坌达延的亲笔书信。

    在信中,坌达延十分严厉地质问唐军为何背信弃义,不仅纵军攻入吐蕃境内,还以乞力徐为质,更是杀害了近十万吐蕃军民。当然了,除了质问和指责之外,坌达延还强烈要求唐军立即从吐蕃境内撤回,避免唐突之间全面战争的爆发。

    吐蕃人的这些反应,全都在郭英义的预料之中,他立即回信一封,义正词严地驳斥了坌达延的各种说法,声称唐军此次出兵,乃是天子亲自下令,目的就是为了惩罚吐蕃不顾大唐五次三番的劝阻,一意孤行地进攻大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