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义回程,不像南下时的专船,而是搭乘了北上的客船。

    不再是出巡的耀武扬威,倒是让徐义见识了整个运河的繁忙。

    已经是仲夏了,运河两岸的茂盛的垂柳枝条,一丝丝被风轻拂着水面。

    从两岸往运河上看,往来的商船熙熙攘攘,都可以用节次鳞比来形容了。客船、货船、舢板、渔船,各式各样的船只或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亦或是停靠,让人能切实感受到运河的繁忙。

    无意去探究这些船只的用途,见到这样的景象,就让徐义深有感触了。

    曾经是见识过繁华的,一样会被此时运河的繁忙所震撼。

    这时候徐义很有情绪高歌一曲,或者是赋诗一首,这时候可能只有高歌或者赋诗才能表达内心的那种感慨。

    可惜,自己的文采真的无法凝练成诗句迸发出来,几次张开,又几次闭上。

    脑子里的诗文,总是在提醒徐义:作者,唐,某某某。生怕自己很牛逼的赋诗一首,让客船上的人听出来是抄袭。

    早先不必在意的,现在不行了,自己好歹也算是勋贵了吧,还曾经独创了对联的文体,更是有两三首的名篇流传,再去抄袭别人······咱丢不起那人。

    如其抄袭,还不如来两声“啊”表达一下更让人舒坦。

    真的“啊”两声算了?还是说就这样憋回去?徐义迎着风,站在甲板上,脑袋不停的转,左顾右盼,像是在欣赏这一路的风景,其实一直在搜刮可以表达的诗文。

    到底是记着的太少了。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抄袭就抄袭吧,情绪总算是表达出来了。徐义在犹豫中,嘴里真就背出了一首诗。

    曾经是因为争辩,为隋炀帝正名时,徐义背过这么一首,他感觉此时这首诗应该吟出来,哪怕是被人嘲笑抄袭也认了。

    因为,运河的作用对于本朝已经显现了,足可以说是大盛朝的生命河。

    对于隋炀帝是怎么回事,徐义不做评判,但对于隋炀帝之于大运河,是往后任何一个王朝都不能避开的。

    运河是真正意义上的南北交通要道,商运繁盛,运河两岸兴起数十座商业城镇,对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

    在社会领域,随着制度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漕运逐渐突破其早期以政治功能为主体的窠臼,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功能,成为维护王朝稳定和制衡社会的重要手段。

    在政治领域,漕运始终是维系历代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漕运对于各王朝的政治、军事意义更为突出。

    不曾到过这个时代,是难以感受运河之于王朝的意义的。

    所以,徐义准备着被人嘲笑,也要抒发一下内心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