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是孙策让士卒鸣金收兵了,虽然他认为己方再进攻几次,可能襄阳城就会被破了,不过双方战了这么久,可以说己方已经是累得不行了,所以要再这么进攻下去,那么己方的伤亡就只能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所以明日再说吧。估计经过今夜的休息,然后明日再进攻的话,应该就能破了襄阳。
虽然旁边的刘备是很想让孙策就这么继续再战下去,再他看来,也许再进攻个几次,没准两三个时辰,这襄阳城就破了也不一定。不过他可不能说这话,毕竟人家孙策的打算,他还是知道些的。
这襄阳城被夺取了之后,肯定是要归属自己一方的,而不是他江东军一方,所以他孙策自然是不会是那么卖命去给别人做嫁衣,哪怕如今双方都已经结盟了,哪怕如今双方组成了孙刘联军,可这事儿,他孙伯符肯定不会去让士卒那么在襄阳死战,要不对他江东军有什么大好处吗。
所以其实想来,这些也算是人之常情吧,刘备对此当然不会不明白,于是他也就没有多说。别说是他孙伯符了,就说自己处在他孙策的位置上,自己做得估计还不如他孙伯符呢,所以别说人家,看看自己就是了。
-----------------------------------------------------
于是刘备对孙策让士卒鸣金,他却是没有什么意见。当然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那话,无论是人家孙策的势力。还是说江东军的实力,人家孙策在刘备的面前,基本从来都是说上句的,而刘备大多数的时候就只能是听着,却没有什么办法。
中午,襄阳城以西,百里开外,一支万人所有的队伍正在行军。向襄阳进发。
他们正是从汉中来到襄阳的徐晃他们,当然了,虽说徐晃早有意是带兵回返荆州,回到南郡的襄阳,可惜如今却和他说想的还不一样。因为在他想来,是有南阳的己方援军接替了自己,然后自己带兵回来。可如今是什么情况。这却是自己带着残兵,回到了襄阳这边儿。
原来自己主公留给自己的一万人马,就只剩下三千多点儿了,而从南阳来的援军呢,主帅都被人家凉州军给俘虏了,当如今还没回来呢。不过想来应该快了吧。至于说士卒,那一夜和庞柔还有王平他们战了一场后,最后就只剩下七千左右的人马了。
-----------------------------------------------------
加一起还是一万来人,不过却是和人家战过之后,剩下的人马。
而这个呢。可以说是有的一方面,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比如说。好的地方当然就是和凉州军交战过,可以说这个绝对是宝贵的经验,己方和对方交战的次数还真是不多,所以这算是个好处吧。再说了,和对方交战,留下来的人马,不管是从房陵突围而出的那三千多点儿的人,还是说和庞柔还有王平他们一战之后,还留存的人马,可以说这些都是己方宝贵的士卒,毕竟前者那三千多,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精锐了,而后者,也是不可小觑啊。
所谓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只有经过这战火,尤其是遇到强敌,经过此洗礼的士卒,才能一步步走向更为强大的地方。所以与凉州军交锋,可以说这个是好处,至少如此总是比你闭门造车要强多了,难道不是吗。确实是如此,至少比起什么训练来说,和强敌一战,比这些起得作用还要大还要强啊。
-----------------------------------------------------
至于说不好的地方,那还不是显而易见吗,就是己方士卒的伤亡情况。
要说自己主公留给自己一万人马,守御房陵,而吕建也从南阳带来了一万人马,己方一共是两万人马在房陵。可如今你再看看呢,就只剩下自己带领着的这一万来人了,己方损失了一半的人马啊,就更别说是受伤的了。
所以一想到这儿,徐晃心里都滴血,没办法不如此,因为自己知道自己家的事儿,己方兖州军可是不比人家凉州军,有那么多人马,可以说己方人马确实是没有人家多,毕竟这个关系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钱粮,所以你钱粮不如人家,自然人马也没有人家多了。
那么折损了一万人马,对徐晃来说,这可以说算是天文数字了。可不就是如此吗,要说己方的人马,别看己方势力最大,可满打满算,如今一共才有多少个一万啊,所以在房陵就折损了一万士卒,在徐晃看来,自己这个主将绝对是难辞其咎,必须要向自己主公请罪才行。
-----------------------------------------------------
请罪是必然要去的,而且这个责任也是自己必须要去承担的。
徐晃他心里还不明白吗,其实就别说是在自己眼里了,就算是在自己主公眼里,在众同僚的眼中,一万人马,那也绝对不是什么小数目。所以房陵一次就折损了这么多士卒,而且房陵还失守了,这个责任肯定是要有人来承担,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这个房陵的主将。
至于说对方用计,消耗己方粮草,本来己方粮草就不是那么多,而且自己也没那个本事,能去变出来粮草。所以只能是另作打算。可话虽然是如此说,但最后败就是败了。让士卒伤亡就是伤亡了,这个却是没有什么说的。
吕建那边儿的事儿,不是自己所能预料到的,更不是自己所能想到的,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但是这事儿最后还得是自己来承担。不管怎么说,自己才是房陵的主将,而吕建不过就是个来帮兵助阵的而已。再说了,如今吕建都没在这儿,所以怎么说都是自己来承担得好。
虽然旁边的刘备是很想让孙策就这么继续再战下去,再他看来,也许再进攻个几次,没准两三个时辰,这襄阳城就破了也不一定。不过他可不能说这话,毕竟人家孙策的打算,他还是知道些的。
这襄阳城被夺取了之后,肯定是要归属自己一方的,而不是他江东军一方,所以他孙策自然是不会是那么卖命去给别人做嫁衣,哪怕如今双方都已经结盟了,哪怕如今双方组成了孙刘联军,可这事儿,他孙伯符肯定不会去让士卒那么在襄阳死战,要不对他江东军有什么大好处吗。
所以其实想来,这些也算是人之常情吧,刘备对此当然不会不明白,于是他也就没有多说。别说是他孙伯符了,就说自己处在他孙策的位置上,自己做得估计还不如他孙伯符呢,所以别说人家,看看自己就是了。
-----------------------------------------------------
于是刘备对孙策让士卒鸣金,他却是没有什么意见。当然了。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那话,无论是人家孙策的势力。还是说江东军的实力,人家孙策在刘备的面前,基本从来都是说上句的,而刘备大多数的时候就只能是听着,却没有什么办法。
中午,襄阳城以西,百里开外,一支万人所有的队伍正在行军。向襄阳进发。
他们正是从汉中来到襄阳的徐晃他们,当然了,虽说徐晃早有意是带兵回返荆州,回到南郡的襄阳,可惜如今却和他说想的还不一样。因为在他想来,是有南阳的己方援军接替了自己,然后自己带兵回来。可如今是什么情况。这却是自己带着残兵,回到了襄阳这边儿。
原来自己主公留给自己的一万人马,就只剩下三千多点儿了,而从南阳来的援军呢,主帅都被人家凉州军给俘虏了,当如今还没回来呢。不过想来应该快了吧。至于说士卒,那一夜和庞柔还有王平他们战了一场后,最后就只剩下七千左右的人马了。
-----------------------------------------------------
加一起还是一万来人,不过却是和人家战过之后,剩下的人马。
而这个呢。可以说是有的一方面,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比如说。好的地方当然就是和凉州军交战过,可以说这个绝对是宝贵的经验,己方和对方交战的次数还真是不多,所以这算是个好处吧。再说了,和对方交战,留下来的人马,不管是从房陵突围而出的那三千多点儿的人,还是说和庞柔还有王平他们一战之后,还留存的人马,可以说这些都是己方宝贵的士卒,毕竟前者那三千多,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精锐了,而后者,也是不可小觑啊。
所谓是“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只有经过这战火,尤其是遇到强敌,经过此洗礼的士卒,才能一步步走向更为强大的地方。所以与凉州军交锋,可以说这个是好处,至少如此总是比你闭门造车要强多了,难道不是吗。确实是如此,至少比起什么训练来说,和强敌一战,比这些起得作用还要大还要强啊。
-----------------------------------------------------
至于说不好的地方,那还不是显而易见吗,就是己方士卒的伤亡情况。
要说自己主公留给自己一万人马,守御房陵,而吕建也从南阳带来了一万人马,己方一共是两万人马在房陵。可如今你再看看呢,就只剩下自己带领着的这一万来人了,己方损失了一半的人马啊,就更别说是受伤的了。
所以一想到这儿,徐晃心里都滴血,没办法不如此,因为自己知道自己家的事儿,己方兖州军可是不比人家凉州军,有那么多人马,可以说己方人马确实是没有人家多,毕竟这个关系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钱粮,所以你钱粮不如人家,自然人马也没有人家多了。
那么折损了一万人马,对徐晃来说,这可以说算是天文数字了。可不就是如此吗,要说己方的人马,别看己方势力最大,可满打满算,如今一共才有多少个一万啊,所以在房陵就折损了一万士卒,在徐晃看来,自己这个主将绝对是难辞其咎,必须要向自己主公请罪才行。
-----------------------------------------------------
请罪是必然要去的,而且这个责任也是自己必须要去承担的。
徐晃他心里还不明白吗,其实就别说是在自己眼里了,就算是在自己主公眼里,在众同僚的眼中,一万人马,那也绝对不是什么小数目。所以房陵一次就折损了这么多士卒,而且房陵还失守了,这个责任肯定是要有人来承担,而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这个房陵的主将。
至于说对方用计,消耗己方粮草,本来己方粮草就不是那么多,而且自己也没那个本事,能去变出来粮草。所以只能是另作打算。可话虽然是如此说,但最后败就是败了。让士卒伤亡就是伤亡了,这个却是没有什么说的。
吕建那边儿的事儿,不是自己所能预料到的,更不是自己所能想到的,也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但是这事儿最后还得是自己来承担。不管怎么说,自己才是房陵的主将,而吕建不过就是个来帮兵助阵的而已。再说了,如今吕建都没在这儿,所以怎么说都是自己来承担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