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半倒闭国企里的大学生(四更,二更到)
“我是说,妈,您想啊,姓冯的既然连这么不要脸的勾当都做出来了,要是冯博为了这个副校长的位子真的豁出去,就打算不要这张脸皮了,再传些对我爸不利的、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以他的后台,我爸不是铁定没机会了么?要是让冯博这个混蛋上去当了副校长,以后您和我爸还能有好日子过?还不得被这个混蛋给穿小鞋穿死?”
“是这个道理……”
儿子说的对!
害人之心咱们不能有,可防人之心也不能没有,这要是在被冯博这混蛋阴一下子,自己家可就彻底完了!
脸上阴晴不定的变幻了好久,杨秀玉终于下定了决心:“儿子,你说的没错,冯博那个混蛋就是个小人,对小人多留一手总是没错……”
说到这,杨秀玉再也坐不住了,“儿子,我出去一下,你爸回来要是问我干嘛去了,你就说我给学生补课去了。”
“嗯,您去吧,我爸回来我知道该怎么说。”
…………………………………………
休息了一天之后,感觉身体一切都好,浑身满满的都是力气,直接和野猪摔跤也没有问题。
林铮坚决要求今天去上班,杨秀玉原本还不太放心,可看儿子似乎也没有什么地方不妥,总算不情不愿的答应了,不过虽然如此还是特意叮嘱林铮,如果感觉哪里不舒服就赶紧请假回来……那个破收音机厂没啥前途,去不去的也没啥意思。
看到“熟悉”的工厂,看着粗大的、已经开始露出了一点点叶芽的杨树,再看看破败的工厂,林铮就忍不住叹了口气。
区收音机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50年代时建起的第一批收音机厂,占地面积足足有70多亩,虽然一直没有熊猫、红灯等收音机品牌有名,可在60年代至80年代早期之前,区收音机厂生产的“丽声”牌收音机不但在本省内赫赫有名,销路更是广及周边几个省份,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地区性名牌。
但是好景不长,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后,区收音机厂老国企的观念和经营方式以及万年不变的产品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节奏,当市场上小型收音机、录音机开始大行其道的时候,区收音机厂生产的竟然还是万年不变的台式收音机。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区收音机厂的人们就惊愕的发现,怎么自己生产出来的收音机,前几年还抢断了货,现在就卖不出去了?
没有人给他们一个答案。
工人们只能看着自己的收音机热卖了,看着自己的收音机滞销了,看着自己的收音机堆满了仓库,看着自己的生产线停了,看着……
当10年时间一晃而过之后,区收音机只维持着一条可怜的f/a收音机生产线,年产量甚至还不足一万台,整个工厂基本就处于停工状态,靠着市财政那不足的拨款勉强填填肚子。
这种情况当然留不住工人,可以理解,谁也不是一大家子要养活?
于是当初有着数百人的区属国营工厂,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老厂长和几个副厂长,以及一群最低年龄都四五十岁的老工人在看家守业,整个市收音机厂,就靠着将厂房租给别人做仓库、将临街的办公楼租出去给别人做门面房混点儿收入,加上市里的财政拨款,勉强让一群“老弱病残”们得过且过的过日子。
当然,能够得过且过也是一种本事,要知道,按照常理说这么一个工厂应该早就没人理了才对,可事实正好相反,区收音机厂竟然还可以经常性的得到财政拨款!
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区收音机厂有个很独特的功能:区收音机厂毕竟是正经的国有单位,某个领导不成器的孩子、想要进系统工作却不那么好进,怎么办?好办!先到区收音机厂里挂个名,半年后转了正在想办法调区里或者市里的其他单位里去。
直白的说,区收音机厂是区里和市里许多领导安排自己亲属、子女们工作的一个踏板,这么好的一个踏板,自然是不能随便就丢了。
“我是说,妈,您想啊,姓冯的既然连这么不要脸的勾当都做出来了,要是冯博为了这个副校长的位子真的豁出去,就打算不要这张脸皮了,再传些对我爸不利的、似是而非的小道消息,以他的后台,我爸不是铁定没机会了么?要是让冯博这个混蛋上去当了副校长,以后您和我爸还能有好日子过?还不得被这个混蛋给穿小鞋穿死?”
“是这个道理……”
儿子说的对!
害人之心咱们不能有,可防人之心也不能没有,这要是在被冯博这混蛋阴一下子,自己家可就彻底完了!
脸上阴晴不定的变幻了好久,杨秀玉终于下定了决心:“儿子,你说的没错,冯博那个混蛋就是个小人,对小人多留一手总是没错……”
说到这,杨秀玉再也坐不住了,“儿子,我出去一下,你爸回来要是问我干嘛去了,你就说我给学生补课去了。”
“嗯,您去吧,我爸回来我知道该怎么说。”
…………………………………………
休息了一天之后,感觉身体一切都好,浑身满满的都是力气,直接和野猪摔跤也没有问题。
林铮坚决要求今天去上班,杨秀玉原本还不太放心,可看儿子似乎也没有什么地方不妥,总算不情不愿的答应了,不过虽然如此还是特意叮嘱林铮,如果感觉哪里不舒服就赶紧请假回来……那个破收音机厂没啥前途,去不去的也没啥意思。
看到“熟悉”的工厂,看着粗大的、已经开始露出了一点点叶芽的杨树,再看看破败的工厂,林铮就忍不住叹了口气。
区收音机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50年代时建起的第一批收音机厂,占地面积足足有70多亩,虽然一直没有熊猫、红灯等收音机品牌有名,可在60年代至80年代早期之前,区收音机厂生产的“丽声”牌收音机不但在本省内赫赫有名,销路更是广及周边几个省份,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地区性名牌。
但是好景不长,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后,区收音机厂老国企的观念和经营方式以及万年不变的产品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节奏,当市场上小型收音机、录音机开始大行其道的时候,区收音机厂生产的竟然还是万年不变的台式收音机。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区收音机厂的人们就惊愕的发现,怎么自己生产出来的收音机,前几年还抢断了货,现在就卖不出去了?
没有人给他们一个答案。
工人们只能看着自己的收音机热卖了,看着自己的收音机滞销了,看着自己的收音机堆满了仓库,看着自己的生产线停了,看着……
当10年时间一晃而过之后,区收音机只维持着一条可怜的f/a收音机生产线,年产量甚至还不足一万台,整个工厂基本就处于停工状态,靠着市财政那不足的拨款勉强填填肚子。
这种情况当然留不住工人,可以理解,谁也不是一大家子要养活?
于是当初有着数百人的区属国营工厂,现在只剩下了一个老厂长和几个副厂长,以及一群最低年龄都四五十岁的老工人在看家守业,整个市收音机厂,就靠着将厂房租给别人做仓库、将临街的办公楼租出去给别人做门面房混点儿收入,加上市里的财政拨款,勉强让一群“老弱病残”们得过且过的过日子。
当然,能够得过且过也是一种本事,要知道,按照常理说这么一个工厂应该早就没人理了才对,可事实正好相反,区收音机厂竟然还可以经常性的得到财政拨款!
这当然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区收音机厂有个很独特的功能:区收音机厂毕竟是正经的国有单位,某个领导不成器的孩子、想要进系统工作却不那么好进,怎么办?好办!先到区收音机厂里挂个名,半年后转了正在想办法调区里或者市里的其他单位里去。
直白的说,区收音机厂是区里和市里许多领导安排自己亲属、子女们工作的一个踏板,这么好的一个踏板,自然是不能随便就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