叟族开始大肆抢劫,不管前方是什么人的产业。可以说是在霍乱大汉之前,已经害苦了请他们的一部分士族。

    这些士族咒骂也好,恼怒也罢。又或者没有在阴平、武都两郡布置产业的士族对其他士族的嘲笑也行,反正叟族是一路三光抢定了。

    等他们到了武都郡的西部,终于要进攻大汉领土的时候,已经打下了五座县城、无数的镇子和农村了。而士族的损失,更是比他们送出去的礼物还要多得多!

    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部分士族这一次可以说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叟族这么大的动作,大汉军要是还没反应,那真不如解散算了。事实上,在这一带关隘防守的汉奋威将军王训早就得到了消息,他一方面立刻向天都城大将军府姜维处发出消息,另一方面自己积极进行抵抗的准备工作。

    说起来王训,在后市可能没什么名气。但是说起他老爹,就有不小的名气了。

    他爹是王平,跟马谡一起守街亭的那个。当时马谡是主将,王平是先锋。可是马谡不知为何昏了头,居然舍弃水源上了山。王平连连规劝,可他就是不听。最终导致汉军大败。而其中因为王平表现突出,就被诸葛亮看中,从此飞黄腾达起来。最后被封为镇北大将军、安汉侯。

    而王训自小就在御林军中长大,后来下放到城卫军中当了个小小的军侯。刘寻在滇城举旗的时候,他怀着一腔对大汉的忠心,就过去了。后来在光复蜀汉的过程中,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杂牌将军,守卫在梓潼郡到武都郡的路段上。

    他带领着三千大军,驻扎在守卫大营。但是听斥候报告说,敌军至少也有一万多人!至于详细的到底有多少人,因为叟族比较分散,到现在还没有精确的数字。

    王训也算是年轻气盛了,认为蛮夷的兵,都是盔甲破烂、而且也没有进过训练的,战斗力肯定不行。自己虽然只有三千兵马,但是在地势险要的地方进行伏击,没准儿能够打败蛮夷呢!就算是打不败蛮夷,也可以吓他们一下,让他们不敢轻易前进。然后自己的兵马再熟悉的地盘神出鬼没,让蛮夷们摸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人,很可能就可以牵制住他们了!

    然后等到大将军姜维的大军一来,区区叟族,还不是立马要完蛋的吗?

    但是总算军中有经历过一辈子战斗的老军人。这些人都是平民出身,努力一辈子也许就是个中级军官。要是想继续往上爬,就得下一代也很努力加走运,几代人连接不断地努力,中间还不能出错,才有可能进入大族的行列。

    就这还是在最公平公正的大汉。要是在东吴或者晋国,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因为农奴吗,无论怎样,也只是个奴隶罢了。

    这些经验十分丰富的老年中低级军官就向王训进言说,眼下连敌人的确切数目都没有肯定,贸然去打伏击恐怕难以胜利。再说,虽然叟族对于梓潼郡不够熟悉,但是人家叟族的生活环境本来就恶劣,根本不会有不适应环境的情况。所以,这样做是很难达到既定目标的。

    这些老军还向王训建议,咱们应该把本来就难走的道路给彻底断掉!

    那些难走的道路呢?一是栈道,这些人工铺设的木头栈道,悬空在地面上好多米,人走着咯吱咯吱响,就算是小心翼翼地运军粮,都有可能会忽然坏掉,然后人和粮食全部完蛋。要是一把火全烧了,那叟族前进了路,就会少了一条。

    还有一些可以用的飞索,也全部砍断了,让叟族过来更加麻烦!

    最后,在一些能够过来的峡谷、小道等地方,堆满石头,让路途被堵住,让叟族过不来。然后,王训的三千大军全部用在防御上,就比较靠谱了。

    王训听了,左右为难。一方面他老爹活着的时候,都教导他,要多听老人的意见,不要凭着气血之勇就只会往前冲。大将军姜维也是这么教导他的。所以他也能听得进去老军的劝导。可是,让他白白放弃独自带军消灭敌人的巨大功劳,他还是很不甘心。

    他想着,当初大汉都被灭国了。当今圣上就敢带着南中军团起兵,以少敌多,最终复兴了大汉国。他怎么就不能消灭一个小小的叟族了呢?

    王训就和老军官们商议:“你们看,兵分两路成不成?”

    老军官们吓了一跳:“一共就三千兵马,你还要分兵?那兵少了,还怎么打仗呢?”

    王训说:“不是兵分两路去打仗,而是一路主力军队去埋伏敌人,另外一些军士带领着民工去烧毁栈道,砍断飞索,堵塞峡谷,为阻止敌军做准备,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