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李相的语气有些强硬:“人人皆知,赵知良是下官的学生,信王在兵部抓奸细,谁都没事,单单就拘了他一人。信王此举分明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机排除异己,铲除王爷您的势力。”
“一个五品侍郎而已,”郑瑾答道:“你以为他是这样目光短浅的人?若他的目的是铲除本王的势力,找温承平下手岂不更加合适。”
“可是王爷!”李相眉头紧锁:“信王深藏不露,善用鬼蜮伎俩,王爷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不仅仅是赵知良被拘捕一事值得我们警惕,还有眼下孙尚书的态度,也十分耐人寻味。王爷应当清楚,孙尚书老于世故,平日里处事圆融通达,很少像今日这般,态度极其强硬。他哪来的底气?莫不是信王给的?”
“自然是信王。”郑瑾淡定地答道:“这还需要猜吗?朝中若真有戎狄奸细,这奸细还能掌握准确的军事情报,那嫌疑最大的也只能是兵部。只是这奸细无论是谁,本王都相信,绝不可能是孙尚书。然而若真是兵部出了奸细,孙尚书作为兵部主官,这失察的罪名也不轻,眼下他自保的唯一办法,就是好好合作,迅速将朝中奸细找出来。因此他投靠五皇兄再正常不过,毕竟父皇派了五皇兄去彻查此案,最终的结案奏疏要由他来上,孙尚书的罪责有多大,按照哪条律法来定罪,某种程度上来说,五皇兄有绝对发言权。所以,听五皇兄的话,是眼下孙尚书唯一的出路。”
“王爷,那我们更加不能等闲视之。”李相神色焦急,一副完全为仪王考虑的模样:“孙尚书是实权派重臣,他若倒向信王,信王一脉如虎添翼,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可就有些风潇雨晦的意味了。兵部尚书倒向信王,眼下信王又将赵知良拘押起来,用不了许久,整个兵部就在信王一人的控制之下了。”
“相爷大人的意思是,”郑瑾转身盯着李相,一向挂着温和笑意的脸上破天荒地毫无表情:“本王的五皇兄赵知良,是因为想将奸细的罪名推到赵知良一人的身上?”
“此事显而易见。”李相朝郑瑾拱了拱手:“若奸细真出在兵部,那整个兵部的堂官上上下下都脱不了嫌疑,怎地信王单单只拘了赵知良?王爷,这就是信王想要借机排除异己,把持兵部的证据,是冲着您,冲着老夫来的。”
“呵……”郑瑾盯着李相的眼睛,轻笑一声:“相爷大人漏了一件事,那就是本王的五皇兄,不是个蠢人。本王与他,都是大周皇子,无论将来是他还是本王登上太子之位,这江山,都是郑家的。”
李相有那么一瞬间,没反应过来郑瑾话里的意思,但他很快就醒过神来了。反应过来之后,李相的后背顿时出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冷汗。
是他太急于求成,考虑不周了!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军资被劫这事儿并非戎狄人所为,他心里有数,因为赵知良以前在他眼皮子底下,用过同一种方法脱罪,当时他不仅睁一眼闭一眼,甚至还协助了赵知良。
这件事他知道,但是皇上不知道,信王和仪王也不知道。
眼下的皇上,信王还有仪王,都认为眼下这件事有可能是戎狄人所为,对于仪王和信王来说,太子之位固然重要,党争也不是小事,但是朝中出了戎狄奸细之事,更加不可容忍。
他们是郑氏皇族,朝中若出了敌国奸细,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在这件事上,信王郑瑛和仪王郑瑾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他们要的是真相,是揪出奸细伏法。
郑瑾很清楚,郑瑛的确有可能在查明奸细是谁之后,扩大打击范围,趁机铲除他的势力,但绝不可能在事情尚未查清之前,就先对他的势力下手。
郑瑾也清楚,在关于赵知良这件事上,郑瑛真正的态度是什么。几日前郑瑛去赵知良府上,将人“请”进了刑部,并没有当场带枷拿人,这就是做给他看的,赵知良是他郑瑾的人,郑瑛在抓他的人的时候,面子其实是给足了的。
况且郑瑛是见过皇上之后,才去的赵府,因此这事儿,皇上是知情首肯的。所以郑瑾确信,这个赵知良,必然与眼下的军资被劫的案子有脱不开的干系。赵知良被抓,他绝对不能干涉。
李相也是反应很快,他想明白了郑瑾的想法之后,立刻知道,他犯了个严重的错误。眼下的他,恐怕在郑瑾眼中,已经是个只顾党争,无视国家利益的蠢人禄蠹了,若是这样下去,将来就算郑瑾上位,也不可能重用他,最有可能就是让谢相那个老东西得了便宜。因此他必须想办法尽快弥补。
“王爷,是臣考虑不周了。”李相赶紧弯下腰,一副恭敬顺从的模样:“臣也是替您着急,因此才如此沉不住气。眼下臣已经想明白了,无论如何,奸细都得尽快查出,这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相爷是聪明人,”郑瑾答道:“自然知道该做什么。”
“是!”李相答道:“下官定会全力配合信王,查出戎狄奸细。”
“如此最好。”郑瑾点点头:“毕竟五皇兄是奉皇命彻查军资被劫一案。”
“是……”李相擦了擦额角的汗,但又有些不甘心,他想了想,最后还是多补了一句:“那王爷,关于兵部牵头征买粮草一事……”
“本王知道你们心中不平,”郑瑾微微一笑:“户部出钱出力,却要看兵部孙尚书的眼色行事。此事你与何文茂商量着办就好,本王相信你能处理好,若是你能借此扳倒孙尚书,自然是你的本事。只是李大人,本王还是要多提醒你一句,在京畿征买粮草,是父皇当朝批复的,这事儿已然是板上钉钉,你可得拿捏好分寸,切勿因争一时意气,而因小失大。”
“一个五品侍郎而已,”郑瑾答道:“你以为他是这样目光短浅的人?若他的目的是铲除本王的势力,找温承平下手岂不更加合适。”
“可是王爷!”李相眉头紧锁:“信王深藏不露,善用鬼蜮伎俩,王爷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不仅仅是赵知良被拘捕一事值得我们警惕,还有眼下孙尚书的态度,也十分耐人寻味。王爷应当清楚,孙尚书老于世故,平日里处事圆融通达,很少像今日这般,态度极其强硬。他哪来的底气?莫不是信王给的?”
“自然是信王。”郑瑾淡定地答道:“这还需要猜吗?朝中若真有戎狄奸细,这奸细还能掌握准确的军事情报,那嫌疑最大的也只能是兵部。只是这奸细无论是谁,本王都相信,绝不可能是孙尚书。然而若真是兵部出了奸细,孙尚书作为兵部主官,这失察的罪名也不轻,眼下他自保的唯一办法,就是好好合作,迅速将朝中奸细找出来。因此他投靠五皇兄再正常不过,毕竟父皇派了五皇兄去彻查此案,最终的结案奏疏要由他来上,孙尚书的罪责有多大,按照哪条律法来定罪,某种程度上来说,五皇兄有绝对发言权。所以,听五皇兄的话,是眼下孙尚书唯一的出路。”
“王爷,那我们更加不能等闲视之。”李相神色焦急,一副完全为仪王考虑的模样:“孙尚书是实权派重臣,他若倒向信王,信王一脉如虎添翼,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可就有些风潇雨晦的意味了。兵部尚书倒向信王,眼下信王又将赵知良拘押起来,用不了许久,整个兵部就在信王一人的控制之下了。”
“相爷大人的意思是,”郑瑾转身盯着李相,一向挂着温和笑意的脸上破天荒地毫无表情:“本王的五皇兄赵知良,是因为想将奸细的罪名推到赵知良一人的身上?”
“此事显而易见。”李相朝郑瑾拱了拱手:“若奸细真出在兵部,那整个兵部的堂官上上下下都脱不了嫌疑,怎地信王单单只拘了赵知良?王爷,这就是信王想要借机排除异己,把持兵部的证据,是冲着您,冲着老夫来的。”
“呵……”郑瑾盯着李相的眼睛,轻笑一声:“相爷大人漏了一件事,那就是本王的五皇兄,不是个蠢人。本王与他,都是大周皇子,无论将来是他还是本王登上太子之位,这江山,都是郑家的。”
李相有那么一瞬间,没反应过来郑瑾话里的意思,但他很快就醒过神来了。反应过来之后,李相的后背顿时出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冷汗。
是他太急于求成,考虑不周了!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军资被劫这事儿并非戎狄人所为,他心里有数,因为赵知良以前在他眼皮子底下,用过同一种方法脱罪,当时他不仅睁一眼闭一眼,甚至还协助了赵知良。
这件事他知道,但是皇上不知道,信王和仪王也不知道。
眼下的皇上,信王还有仪王,都认为眼下这件事有可能是戎狄人所为,对于仪王和信王来说,太子之位固然重要,党争也不是小事,但是朝中出了戎狄奸细之事,更加不可容忍。
他们是郑氏皇族,朝中若出了敌国奸细,是动摇国本的大事,在这件事上,信王郑瑛和仪王郑瑾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他们要的是真相,是揪出奸细伏法。
郑瑾很清楚,郑瑛的确有可能在查明奸细是谁之后,扩大打击范围,趁机铲除他的势力,但绝不可能在事情尚未查清之前,就先对他的势力下手。
郑瑾也清楚,在关于赵知良这件事上,郑瑛真正的态度是什么。几日前郑瑛去赵知良府上,将人“请”进了刑部,并没有当场带枷拿人,这就是做给他看的,赵知良是他郑瑾的人,郑瑛在抓他的人的时候,面子其实是给足了的。
况且郑瑛是见过皇上之后,才去的赵府,因此这事儿,皇上是知情首肯的。所以郑瑾确信,这个赵知良,必然与眼下的军资被劫的案子有脱不开的干系。赵知良被抓,他绝对不能干涉。
李相也是反应很快,他想明白了郑瑾的想法之后,立刻知道,他犯了个严重的错误。眼下的他,恐怕在郑瑾眼中,已经是个只顾党争,无视国家利益的蠢人禄蠹了,若是这样下去,将来就算郑瑾上位,也不可能重用他,最有可能就是让谢相那个老东西得了便宜。因此他必须想办法尽快弥补。
“王爷,是臣考虑不周了。”李相赶紧弯下腰,一副恭敬顺从的模样:“臣也是替您着急,因此才如此沉不住气。眼下臣已经想明白了,无论如何,奸细都得尽快查出,这才是一等一的大事。”
“相爷是聪明人,”郑瑾答道:“自然知道该做什么。”
“是!”李相答道:“下官定会全力配合信王,查出戎狄奸细。”
“如此最好。”郑瑾点点头:“毕竟五皇兄是奉皇命彻查军资被劫一案。”
“是……”李相擦了擦额角的汗,但又有些不甘心,他想了想,最后还是多补了一句:“那王爷,关于兵部牵头征买粮草一事……”
“本王知道你们心中不平,”郑瑾微微一笑:“户部出钱出力,却要看兵部孙尚书的眼色行事。此事你与何文茂商量着办就好,本王相信你能处理好,若是你能借此扳倒孙尚书,自然是你的本事。只是李大人,本王还是要多提醒你一句,在京畿征买粮草,是父皇当朝批复的,这事儿已然是板上钉钉,你可得拿捏好分寸,切勿因争一时意气,而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