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五,河北,高阳宫。
黄门侍郎裴世矩返回行宫。
裴世矩四个多月的西行,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
中土与西突厥达成一系列约定,巩固和加强了双方盟约后,持续恶化的西疆局势得以遏制,日益严重的西疆危机亦得以控制,而天下大势也因此急剧变化,重新崛起雄心勃勃的大漠,陷入了中土和西突厥的东西夹击之中,战争阴云铺天盖地而来,南北双方的关系骤然紧张,南北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这种局面下,中土虎口夺食,利用以李风云、李子雄为首的出塞势力横扫安州和东北的有利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招抚,以匪夷所思的速度把安州和东北纳入了中土版图,非常强横而跋扈地从大漠嘴里夺走了一块肥肉,必然会让牙帐解读为中土蓄意破坏南北关系,要积极挑起南北战争,必将因此展开一系列反制措施。而以中土目前现状来说,中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裴世矩西行的目的正是要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自相残杀,以便渔翁得利,给中土赢得充足的休养时间和宝贵的攻击时机,所以马上与大漠反目成仇,以及南北战争的过早爆发,实际上都对中土不利。
矛盾就在这里,裴世矩也是无可奈何,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从国内危机来说,圣主和改革派的确需要拿下安州和东北,需要开疆武功来拯救自己的威权,需要牢牢把控执政权来维持现有改革成果,而从外部危机来说,这一举措必然导致南北关系走向破裂,必然导致南北战争的提前爆发,但攘外必先安内,解决内部危机优先于解决外部威胁,内部如果一盘散沙,如何抵御外敌?
裴世矩没想到四个多月后安东局势会有颠覆性变化。
西行离开上谷前,裴世矩已通过裴宣机的秘密“走动”,确定化名李风云的白发贼就是李平原,知道李风云要出塞作战,要攻打安州和东北,并妄图称霸东北,崛起为一股可以影响南北关系的新兴势力,为此李风云试图以虚无缥缈的开疆功勋来换取裴世矩的暗中支持,以帮助其解决塞外作战中的粮草短缺问题。然而,裴世矩并不认同亦不看好此策,在他眼里李风云的出塞作战不过是穷途末路下的殊死一搏,即便李风云成功了,拿下了安州和东北,即便这一战果的确有助于中土在即将爆发的南北战争中抢得先机,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先机,亦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优势,而为了这点先机和优势所承担的风险却是致命的,有可能适得其反提前引爆战争,有可能养虎为患自取其祸,所以仔细权衡利弊之后,裴世矩断然拒绝,决定一劳永逸地彻底剿灭李风云,所以他在离开上谷时奏报圣主,向圣主和中枢发出严正警告,明确提出,必须把李风云这股反叛势力剿杀于长城之内,绝对不允许李风云出塞,一定要把所有不可控风险完全扼杀。
但是,圣主和中枢严重低估了李风云,把裴世矩的警告当作了“耳旁风”,不但实施了驱虎吞狼、借刀杀人计,任由李风云出塞而去,还在李风云杀进安州后,果断做出支持之决策,试图借机混乱安东局势,乘机打击和削弱突厥人的力量,但没想到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李风云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竟然横扫安东,拱手送给他们一个开疆武功。这种大好局面下,招抚安东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让所有受益者无不心花怒放,而由此所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势必会被无限放小,甚至被故意忽略。
当然,圣主和改革派还是考虑到了风险,拿出了对策,首要对策就是防患于未然,就是借第三次东征来铲除安东的主要力量,一劳永逸地化解风险,然后完全控制安东,卫府军大量进入,从东、南两个方向钳制大漠,如此既可以配合西突厥从大金山方向攻打大漠,持续消耗突厥人的有生力量,又能有效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时间,只待东、西两部突厥打得两败俱伤了,自己也休养生息好了,力量蓄积足了,便果断北伐,横扫大漠。
理想很丰满,现很骨感。面对圣主和改革派一厢情愿的“纸上谈兵”,裴世矩只能暗自叹息。有自信很好,骄傲自大也可以,但前提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首先要有骄傲自大的“资本”,你要有绝对实力,否则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祸了。
裴世矩忧心忡忡,愁眉不展。
裴宣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等到夜深人静了,官员僚属都离开了,裴世矩也准备休息了,他才找到机会开口询问,“大人,今日中枢可曾一致通过招抚安东之议?”
裴世矩点点头,“开疆武功,意味着圣主和中央之威权,不可阻挡。”
裴宣机苦笑摇头,“大人,如此一来,当日你的担心就变成了现实,南北战争不但不会延缓,反而要提前爆发了。大人西行成果被开疆安东完全对冲,这趟路算是白跑了,一无所获。”
中土唯有示敌以弱,才能挑起东、西两部突厥自相残杀,才能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才能在恢复国力后抓住“渔翁得利”的机会,北伐西征,各个击破,给东、西两部突厥以重创。先帝开皇期间对外实施的就是这一策略,不但成功分裂了突厥汗国,还重创了东、西两部突厥,如果不是政治上爆发了血雨腥风的皇统大战,迫使中土暂停了对外征伐的步伐,或许现在中土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大漠和西域。
东征失利和西疆危机导致中土积极防御的对外策略遭遇重挫后,裴世矩试图故计重施,借助中土在对外征伐战场上的重挫“示敌以弱”,借助西突厥迫于波斯人的威胁急于解决大漠这个强劲对手的有利时机,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自相残杀,以便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先把中土内部危机解决掉,恢复国力后再在对外征伐战场上卷土重来。哪料人算不如天算,他万万没想到李风云和李子雄这一老一少的叛逆组合,再加上一个垂死挣扎的齐王,竟然联手创造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竟然在他西行的短短四个月内横扫安州和东北,直接改变了南北对峙大局,结果他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中土以开疆安东,向东、西两部突厥高调表明了自己在对外上将继续坚持积极防御之策略,中土正在积极推动南北战争的爆发,中土和大漠的新一轮宿命之战一触即发。
中土如此强悍,如此咄咄逼人,如此锋芒毕露,大漠当然害怕,当然要誓死一战,当然要向西突厥做出最大程度的妥协,以可以让度的最大利益来换取西突厥的合作,而西突厥当然乐见其成,它最愿意看到的就是中土与大漠捉对厮杀,最好是打个两败俱伤,如此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就后顾无忧,就可以集中力量与波斯人进行战争。
所以可以肯定,裴世矩此趟西行白跑了,所有成果丧失殆尽,而造成这一灾难性后果的罪魁祸首,就是李风云,就是当年他最为倚重的门生弟子和忠诚部属李平原。
“李平原……”裴宣机叹道,“他终于强势崛起,终于拥有了报仇雪恨的力量,之前大人所担心的不可控风险全部爆发,并且对南北双方都构成了威胁,而圣主和中枢竟然依旧低估他,甚至想当然地认为可以借助第三次东征消灭他,难道就不想想,他既然能横扫安东,又焉能败北于高句丽?”
裴世矩淡漠一笑,摇摇头,“他不是李平原,他是李风云。”接着他望着若有所思的裴宣机,郑重其事地说道,“李平原已死,这是他亲口所说,焉能有假?”
李平原已死?这句话从裴世矩嘴里说出来,意义就大不一样了,而裴宣机心领神会,一点就通。
突厥人散布谣言,说白发贼就是秘兵刀,公开实施离间计,而圣主和中枢虽然拒不上当,改革派也********,但政治上没有信义,只有利益,一旦事实证明李平原就是秘兵刀,而秘兵刀就是白发贼,那裴世矩及以其为核心的政治势力就被推到了火山口,稍有风吹草动,必定灰飞烟灭,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所以在今天这种局面下,李平原就是裴世矩的“政治绞索”,裴世矩绝无可能承认李平原依旧存活的事实。
黄门侍郎裴世矩返回行宫。
裴世矩四个多月的西行,基本实现了预定目标。
中土与西突厥达成一系列约定,巩固和加强了双方盟约后,持续恶化的西疆局势得以遏制,日益严重的西疆危机亦得以控制,而天下大势也因此急剧变化,重新崛起雄心勃勃的大漠,陷入了中土和西突厥的东西夹击之中,战争阴云铺天盖地而来,南北双方的关系骤然紧张,南北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
这种局面下,中土虎口夺食,利用以李风云、李子雄为首的出塞势力横扫安州和东北的有利时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招抚,以匪夷所思的速度把安州和东北纳入了中土版图,非常强横而跋扈地从大漠嘴里夺走了一块肥肉,必然会让牙帐解读为中土蓄意破坏南北关系,要积极挑起南北战争,必将因此展开一系列反制措施。而以中土目前现状来说,中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裴世矩西行的目的正是要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自相残杀,以便渔翁得利,给中土赢得充足的休养时间和宝贵的攻击时机,所以马上与大漠反目成仇,以及南北战争的过早爆发,实际上都对中土不利。
矛盾就在这里,裴世矩也是无可奈何,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从国内危机来说,圣主和改革派的确需要拿下安州和东北,需要开疆武功来拯救自己的威权,需要牢牢把控执政权来维持现有改革成果,而从外部危机来说,这一举措必然导致南北关系走向破裂,必然导致南北战争的提前爆发,但攘外必先安内,解决内部危机优先于解决外部威胁,内部如果一盘散沙,如何抵御外敌?
裴世矩没想到四个多月后安东局势会有颠覆性变化。
西行离开上谷前,裴世矩已通过裴宣机的秘密“走动”,确定化名李风云的白发贼就是李平原,知道李风云要出塞作战,要攻打安州和东北,并妄图称霸东北,崛起为一股可以影响南北关系的新兴势力,为此李风云试图以虚无缥缈的开疆功勋来换取裴世矩的暗中支持,以帮助其解决塞外作战中的粮草短缺问题。然而,裴世矩并不认同亦不看好此策,在他眼里李风云的出塞作战不过是穷途末路下的殊死一搏,即便李风云成功了,拿下了安州和东北,即便这一战果的确有助于中土在即将爆发的南北战争中抢得先机,但这并不是决定性先机,亦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优势,而为了这点先机和优势所承担的风险却是致命的,有可能适得其反提前引爆战争,有可能养虎为患自取其祸,所以仔细权衡利弊之后,裴世矩断然拒绝,决定一劳永逸地彻底剿灭李风云,所以他在离开上谷时奏报圣主,向圣主和中枢发出严正警告,明确提出,必须把李风云这股反叛势力剿杀于长城之内,绝对不允许李风云出塞,一定要把所有不可控风险完全扼杀。
但是,圣主和中枢严重低估了李风云,把裴世矩的警告当作了“耳旁风”,不但实施了驱虎吞狼、借刀杀人计,任由李风云出塞而去,还在李风云杀进安州后,果断做出支持之决策,试图借机混乱安东局势,乘机打击和削弱突厥人的力量,但没想到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李风云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竟然横扫安东,拱手送给他们一个开疆武功。这种大好局面下,招抚安东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让所有受益者无不心花怒放,而由此所带来的不可控风险势必会被无限放小,甚至被故意忽略。
当然,圣主和改革派还是考虑到了风险,拿出了对策,首要对策就是防患于未然,就是借第三次东征来铲除安东的主要力量,一劳永逸地化解风险,然后完全控制安东,卫府军大量进入,从东、南两个方向钳制大漠,如此既可以配合西突厥从大金山方向攻打大漠,持续消耗突厥人的有生力量,又能有效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时间,只待东、西两部突厥打得两败俱伤了,自己也休养生息好了,力量蓄积足了,便果断北伐,横扫大漠。
理想很丰满,现很骨感。面对圣主和改革派一厢情愿的“纸上谈兵”,裴世矩只能暗自叹息。有自信很好,骄傲自大也可以,但前提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首先要有骄傲自大的“资本”,你要有绝对实力,否则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取其祸了。
裴世矩忧心忡忡,愁眉不展。
裴宣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等到夜深人静了,官员僚属都离开了,裴世矩也准备休息了,他才找到机会开口询问,“大人,今日中枢可曾一致通过招抚安东之议?”
裴世矩点点头,“开疆武功,意味着圣主和中央之威权,不可阻挡。”
裴宣机苦笑摇头,“大人,如此一来,当日你的担心就变成了现实,南北战争不但不会延缓,反而要提前爆发了。大人西行成果被开疆安东完全对冲,这趟路算是白跑了,一无所获。”
中土唯有示敌以弱,才能挑起东、西两部突厥自相残杀,才能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才能在恢复国力后抓住“渔翁得利”的机会,北伐西征,各个击破,给东、西两部突厥以重创。先帝开皇期间对外实施的就是这一策略,不但成功分裂了突厥汗国,还重创了东、西两部突厥,如果不是政治上爆发了血雨腥风的皇统大战,迫使中土暂停了对外征伐的步伐,或许现在中土的版图已经扩展到了大漠和西域。
东征失利和西疆危机导致中土积极防御的对外策略遭遇重挫后,裴世矩试图故计重施,借助中土在对外征伐战场上的重挫“示敌以弱”,借助西突厥迫于波斯人的威胁急于解决大漠这个强劲对手的有利时机,挑起东、西两部突厥的自相残杀,以便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先把中土内部危机解决掉,恢复国力后再在对外征伐战场上卷土重来。哪料人算不如天算,他万万没想到李风云和李子雄这一老一少的叛逆组合,再加上一个垂死挣扎的齐王,竟然联手创造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奇迹,竟然在他西行的短短四个月内横扫安州和东北,直接改变了南北对峙大局,结果他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出现了,中土以开疆安东,向东、西两部突厥高调表明了自己在对外上将继续坚持积极防御之策略,中土正在积极推动南北战争的爆发,中土和大漠的新一轮宿命之战一触即发。
中土如此强悍,如此咄咄逼人,如此锋芒毕露,大漠当然害怕,当然要誓死一战,当然要向西突厥做出最大程度的妥协,以可以让度的最大利益来换取西突厥的合作,而西突厥当然乐见其成,它最愿意看到的就是中土与大漠捉对厮杀,最好是打个两败俱伤,如此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就后顾无忧,就可以集中力量与波斯人进行战争。
所以可以肯定,裴世矩此趟西行白跑了,所有成果丧失殆尽,而造成这一灾难性后果的罪魁祸首,就是李风云,就是当年他最为倚重的门生弟子和忠诚部属李平原。
“李平原……”裴宣机叹道,“他终于强势崛起,终于拥有了报仇雪恨的力量,之前大人所担心的不可控风险全部爆发,并且对南北双方都构成了威胁,而圣主和中枢竟然依旧低估他,甚至想当然地认为可以借助第三次东征消灭他,难道就不想想,他既然能横扫安东,又焉能败北于高句丽?”
裴世矩淡漠一笑,摇摇头,“他不是李平原,他是李风云。”接着他望着若有所思的裴宣机,郑重其事地说道,“李平原已死,这是他亲口所说,焉能有假?”
李平原已死?这句话从裴世矩嘴里说出来,意义就大不一样了,而裴宣机心领神会,一点就通。
突厥人散布谣言,说白发贼就是秘兵刀,公开实施离间计,而圣主和中枢虽然拒不上当,改革派也********,但政治上没有信义,只有利益,一旦事实证明李平原就是秘兵刀,而秘兵刀就是白发贼,那裴世矩及以其为核心的政治势力就被推到了火山口,稍有风吹草动,必定灰飞烟灭,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所以在今天这种局面下,李平原就是裴世矩的“政治绞索”,裴世矩绝无可能承认李平原依旧存活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