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邦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出,刘邦在当地,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小混混或者小痞子,而是一个关系网纵横,人际关系丰厚,官场、社会上都吃得开,在当地响当当的人物。

    这样的人际关系和人脉资源储备,为刘邦后来的起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一直看好刘邦,愿意追随刘邦,刘邦又能知人善任,擅于驾驭这些以及后来加入的人,才在诸侯并起,纷纷扰扰的乱世里,一枝独秀。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摇身一变,成为武安侯,砀郡长。

    对于起事这件事,其实刘邦事先并没有预谋,骨子里压根就没想过造反这个茬。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必然性,那就是命运使然。

    这个命运,细究起来,似乎天时地利人和,都沾了一点。

    首先是天时,始皇帝的突然驾崩,只是诱因,真正使天下大乱的,是赵高把持朝政,以及秦二世的胡作非为。

    令刘邦没想到的是,眼见稳如磐石一般的大秦江山,随着大泽乡风云一起,天下竟纷乱成锅里的粥一样。

    尤其是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彻底搅动了一些蠢蠢欲动的野心。

    陈胜在一个月之内,由氓吏之徒,陡然而王,使所有人看到了造反的前途,升腾起拼死谋富贵的希望。

    地利方面,沛县属故楚、魏交界,离大泽乡很近,起义的余波,很快就蔓延到了这里。

    而楚地的反秦势力,一直在民间很有基础,加上张楚国的建立,迅速给这片土地上,点燃了燎原的烈火。

    至于人和,正好由于刘邦的义气之举,私放役徒,不得不流亡躲避到芒砀山上。这些人,成了刘邦起事的本钱。

    事情的起因,与刘邦的职责有关。

    始皇帝驾崩后的第二年,秦二世颁诏,令各郡县遣送罪徒,西至骊山,添筑始皇陵墓。

    正值初春,恰值“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节。

    一清早,在泗水通往驰道的路上,一队几十人的队伍,刚刚出了沛县城,在路上走着。

    这是沛县西赴咸阳的徭役队伍,押送的人,正是泗水亭长刘邦

    根据秦庭的指令,每个县、乡都要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征调民夫赴骊山,增添所缺的劳力。

    押运役徒到咸阳,是刘邦的本职工作,以前也经常干,每次都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但这次,却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