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如骏马加鞭,日月如落花流水。
洪武二十四年的岁月匆匆流转,仿佛一眨眼冬日便悄然降临,朱雄英在这一年里忙碌得像个陀螺,停下来晃晃神,白雪就已经覆盖了宫墙内外。
而这年冬天,蓝玉也交卸了出镇西北的差事,北疆的三位国公对调了防区,蓝玉被调往了辽东,而冯胜则去负责西北,转过年就要各自开启新的征程了。
显然,这也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中晚唐那种藩镇割据情况出现的举措,把总镇一方的将领,互相调动,确保将领们不会在一地久留,从而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奉天殿里。
暖炉烧得正旺,却仍难以抵挡南方的湿冷,朱元璋如往常一样,沉浸在堆积如山的奏章中,他的眉头紧锁,神情专注,暖炉加上下面的地龙,烤得空气干燥,待久了,连鼻孔都仿佛能喷出火来。
“皇爷爷,喝点水吧。”朱雄英体贴地递上水杯,打破了殿内的沉默。
“你看看这份奏章。”
按理说,哪怕是亲王,给皇帝的奏章也是不能随便看的,不过既然都塞到自己手里了,那看一看倒也无妨。
上奏者.冯坚?
没听过的名字,官职是江西南丰县典史,典史跟典吏不一样,虽然不入流,但是个正经的官,所以在洪武朝,理论上是有资格给皇帝上奏的,只不过一般没人这么干。
奏章名为《言九事疏》,写的不算特别长,开头废话更是极少,朱雄英慢慢看了过去。
“一、养圣躬。请清心省事,不与细务,以为民社之福;二、择老成。诸王年方壮盛,左右辅导,愿择取老成之臣,出为王官,使得直言正色,以图匡救;三、攘要荒。请务农讲武,屯戍边圉,以备不虞;四、励有司。请得廉正有守之士,任以方面,旌别属吏以闻而黜陟;五、褒祀典。请敕有司采历代忠烈诸臣,追加封谥,俾有兴劝;六、省宦寺。晨夕密迩,其盲易入,养成祸患而不自知,裁去冗员,庶防其渐;七、易边将。假以兵柄,久在边陲,易滋纵佚,请时迁岁调,不使久居其任,不惟保全勋臣,实可防将骄卒惰,内轻外重之弊;八、访吏治。廉干之才,或为上官所忌,僚吏所嫉,上不加察,非激劝之道,请广布耳目,访察廉贪,以明黜陟;九、增关防。诸司以帖委胥吏,俾督所部,辄加捶楚,害及于民,请增置勘合,以付诸司填写差遣,事讫交报,庶有司不轻发以病民,而庶务亦不致旷废。”
“这……”朱雄英迟疑片刻,“冯坚所言不无道理,但想要真正实施,恐怕并非易事。”
朱元璋闻言,放下手中的水杯,看着朱雄英,“大孙有何高见?”
“他敢于直言,这一点令人敬佩。”朱雄英斟酌着词句,“但他的建议,有些过于理想化。例如,给诸王找老臣辅佐,这固然能收敛他们的脾性,但实施起来有多少效果,实在难说。至于在边境垦荒、调换边将等措施,现在已经都在弄了。而访吏治、增关防等建议,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
写的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了”,你说写的好不好?写的确实挺好,这些问题都是大明确实存在的,但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有效呢?恐怕没啥效果。
朱元璋听后,点了点头:“冯坚此人,若是在几年前,这样的奏章只会为他招来杀身之祸,但现在.咱已经到了这个岁数,看到这样敢于直言的臣子,反而觉得欣慰。他的建议或许难以完全实施,但这份勇气,却是咱大明所需要的。”
不过现在的朱元璋,已经到了暮年,因为妻儿还都齐全,所以并没有走向黑化的那条路,反而颇有些慈眉善目了起来.很怪异的一件事情,就像是老虎改吃素了一样。
“就冲他这份敢说,合该算是知时务、达事变。”
朱元璋说道:“咱听锦衣卫说,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这次上书,都在家里准备好了棺材,给儿孙留好了话,咱一想起来咱也是这个岁数,难免有些于心不忍.罢了,就当是千金买骨了。”
随后,朱元璋下定了决心,提起朱笔,在奏章上写下了“该员勇于谏言,拟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他对身旁的军机大臣王景说道:“转送给吏部。”
洪武二十四年的岁月匆匆流转,仿佛一眨眼冬日便悄然降临,朱雄英在这一年里忙碌得像个陀螺,停下来晃晃神,白雪就已经覆盖了宫墙内外。
而这年冬天,蓝玉也交卸了出镇西北的差事,北疆的三位国公对调了防区,蓝玉被调往了辽东,而冯胜则去负责西北,转过年就要各自开启新的征程了。
显然,这也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中晚唐那种藩镇割据情况出现的举措,把总镇一方的将领,互相调动,确保将领们不会在一地久留,从而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奉天殿里。
暖炉烧得正旺,却仍难以抵挡南方的湿冷,朱元璋如往常一样,沉浸在堆积如山的奏章中,他的眉头紧锁,神情专注,暖炉加上下面的地龙,烤得空气干燥,待久了,连鼻孔都仿佛能喷出火来。
“皇爷爷,喝点水吧。”朱雄英体贴地递上水杯,打破了殿内的沉默。
“你看看这份奏章。”
按理说,哪怕是亲王,给皇帝的奏章也是不能随便看的,不过既然都塞到自己手里了,那看一看倒也无妨。
上奏者.冯坚?
没听过的名字,官职是江西南丰县典史,典史跟典吏不一样,虽然不入流,但是个正经的官,所以在洪武朝,理论上是有资格给皇帝上奏的,只不过一般没人这么干。
奏章名为《言九事疏》,写的不算特别长,开头废话更是极少,朱雄英慢慢看了过去。
“一、养圣躬。请清心省事,不与细务,以为民社之福;二、择老成。诸王年方壮盛,左右辅导,愿择取老成之臣,出为王官,使得直言正色,以图匡救;三、攘要荒。请务农讲武,屯戍边圉,以备不虞;四、励有司。请得廉正有守之士,任以方面,旌别属吏以闻而黜陟;五、褒祀典。请敕有司采历代忠烈诸臣,追加封谥,俾有兴劝;六、省宦寺。晨夕密迩,其盲易入,养成祸患而不自知,裁去冗员,庶防其渐;七、易边将。假以兵柄,久在边陲,易滋纵佚,请时迁岁调,不使久居其任,不惟保全勋臣,实可防将骄卒惰,内轻外重之弊;八、访吏治。廉干之才,或为上官所忌,僚吏所嫉,上不加察,非激劝之道,请广布耳目,访察廉贪,以明黜陟;九、增关防。诸司以帖委胥吏,俾督所部,辄加捶楚,害及于民,请增置勘合,以付诸司填写差遣,事讫交报,庶有司不轻发以病民,而庶务亦不致旷废。”
“这……”朱雄英迟疑片刻,“冯坚所言不无道理,但想要真正实施,恐怕并非易事。”
朱元璋闻言,放下手中的水杯,看着朱雄英,“大孙有何高见?”
“他敢于直言,这一点令人敬佩。”朱雄英斟酌着词句,“但他的建议,有些过于理想化。例如,给诸王找老臣辅佐,这固然能收敛他们的脾性,但实施起来有多少效果,实在难说。至于在边境垦荒、调换边将等措施,现在已经都在弄了。而访吏治、增关防等建议,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的问题。”
写的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了”,你说写的好不好?写的确实挺好,这些问题都是大明确实存在的,但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否有效呢?恐怕没啥效果。
朱元璋听后,点了点头:“冯坚此人,若是在几年前,这样的奏章只会为他招来杀身之祸,但现在.咱已经到了这个岁数,看到这样敢于直言的臣子,反而觉得欣慰。他的建议或许难以完全实施,但这份勇气,却是咱大明所需要的。”
不过现在的朱元璋,已经到了暮年,因为妻儿还都齐全,所以并没有走向黑化的那条路,反而颇有些慈眉善目了起来.很怪异的一件事情,就像是老虎改吃素了一样。
“就冲他这份敢说,合该算是知时务、达事变。”
朱元璋说道:“咱听锦衣卫说,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这次上书,都在家里准备好了棺材,给儿孙留好了话,咱一想起来咱也是这个岁数,难免有些于心不忍.罢了,就当是千金买骨了。”
随后,朱元璋下定了决心,提起朱笔,在奏章上写下了“该员勇于谏言,拟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他对身旁的军机大臣王景说道:“转送给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