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并的李易导演,或许看待问题的视角与思维逻辑也会有所不同,对晚清汉洋杂处、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嬗变有着更加切身的体会,故在看待西方文化时便能摆脱极端的民族情绪,站在历史的立场上,秉持更加公正、客观的态度。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李易对那种极端民族情绪渲染下的机械爱国主义的批判,借黄飞鸿对其进行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打击。这个主题贯穿了整个系列,更成为第二部的思想主题与情节发展主线之一。第二部一开始,黄飞鸿、十三姨与梁宽一行就碰上了白莲教徒街头游行。

    白莲教诸人因不懂十三姨拍照的相机为何物,以为是妖女携魔物作怪而欲捉拿她。黄飞鸿因此而和他们交上手,几招过后就看清其本质,斥为邪魔外道、装神弄鬼。在影片后段,与陆皓东直捣白莲总坛时,一向温文有礼,在打斗中拳让三分的黄飞鸿满脸愤怒,下手毫不留情。

    其实白莲教就是在映射当时的庚子义和拳,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抗击列强,保家卫国,企图拯救已烂入骨髓,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但是相对于史书上以宏观视野记载的民族大义与爱国义举,电影却深入历史生活,从微观当中发掘出了其中的爱国情绪狂欢下的迷信与非人道的残酷。

    “人道主义无关政治、国籍与文化之别”,就是这样一个常识性的信念,让人看出了其中的荒谬之处。白莲教教众,在影片中甚少主动出击与列强军队战斗,反而是屡屡骚扰教堂、医院,屠杀外国手无寸铁的传教士、医生与老弱妇孺,甚至是连“洋狗”也一样烧死。黄飞鸿虽然痛恨列强,他们的入侵使得中华大好河山支离破碎,但是他却一再出手,从白莲教的火把与刀口下将在华的洋人解救出来,这仅仅是因为“人道主义”的情怀。无论如何,生命是最宝贵的,滥杀无辜的行为,哪怕是举着为国为民的旗帜,也掩盖不了其集体暴行的本质。

    影片中,白莲教常在街道游行,其仪式类似于民间传统的宗教活动——迎神赛会,受到民众的夹道欢迎。黄飞鸿一行下榻的那个旅店的老板更是急急忙忙双手奉上香油钱,取得平安符后立即贴在门前的柱子上,不迭地念着:多添点香油,保平安……影片中,面对这一幕时,陆皓东暗自摇头叹气,这其实也是在表达他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因为整体国民性如此,凭一人之力是无法一下子改变的。这种心情到直捣白莲总坛面对那个手执灯笼自以为真的刀枪不入的小姑娘时白热化至近乎绝望。陆皓东在那一刻如一个突然间一无所有,面临绝境而彷徨不知所措的人一般喃喃着:走去哪?没的走了,如果国人都这样,还有的救吗?……那一刻真的让人不禁泛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情。

    另外一个更深的立意,那便是对国民性的揭露与探讨,以及其改变的可能性与方法。电影里对那个时代的民众精神面貌、生活心态的刻画更可谓入木三分,体现出对晚清时代的国民性洞明于心。

    整个系列在描绘这方面的镜头都精准、简洁、流畅、精彩绝伦。每一个反面角色的性格的刻画都可谓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最精彩之处倒不在此,而是在于群众演员表现的普通国民的言行举止。从系列的第一部开始,这样的细节就无处不在。比如,第一部中戏班的班主在客客气气,满脸堆笑地送走前来拍照的十三姨一行后,刚转身就咒骂道:哼,假洋婆子,穿得比戏服还花巧。

    在梁宽和猪肉荣与沙河帮对峙一幕,梁宽扔猪脚砸中沙河帮老大,沙河帮一个帮众对他的头说:“大哥,怎么下台?”双方在街头混战,附近的民众纷纷围拢看热闹,街头小贩吆喝:钵仔糕,吃钵仔糕看打架。一人应道:来碗豆腐花;更有茶馆的伙计从楼上倾倒开水淋烫下面的人,喊着:还不够热闹,咱们浇浇水就更热闹了。

    当然,在提出疑问的同时也提出了办法,对克服国民敝习和民族的前途,在影片中表现了一种乐观的态度。在第二部直捣白莲总坛前,陆皓东与学堂的孩子们道别的时候说的那一番话:无论如何,你们一定要熬过今晚,这样你们这一代便可看到明日的朝阳

    我们可以看出电影在这方面的态度是乐观的,无论国民性如何根深蒂固,在新式的教育下,总会慢慢改变,再顽固的疾病,只要找对药方,用对药,那就总有治愈的一天。小姑娘与学堂的小同学们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依然有下一代深受封建迷信的蛊惑,但是同时也有新一代的孩子受到了科学的启蒙,这些孩子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的方言,预示着自由、科学、民主的现代化的价值理念终会传播到这快古老的土地的每一个角落,使中华民族迎来曙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