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外语学院依山而建,有条盘山公路直达半山腰。随着每年扩招的生源越来越来多,光是七八栋男女宿舍楼已经不够用了。于是从去年起,学校又开始在半山腰大兴土木,建造宿舍楼和教师公寓楼。
穿过主要集中了女生楼群的小广场,然后继续朝山上走,道路便开始崎岖起来。王欢继续朝着山间小道攀爬了二十来分钟,最后连山间小道也没有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王欢。他戴上夹在屁股后面的厚棉布手套,爬开挡路的灌木丛,抓着山坡上的一根根肆意横陈的枝桠,从一条极其险峻的路段,继续朝上前进。
又过了摸约十来分钟,眼前突然豁然开朗起来。呈现在王欢眼前的是一片狭长型的小块平地。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没有了那么多的树林,地势也要平坦一些。
目的地终于到了。这里,就是他每天练习飞刀的地方,是他两年前为了寻找练功之地,偶然间寻得的一块无人宝地。
两年前,王欢的奶奶在摆摊的时候因脑溢血突然去世。那时,还在读大二的王欢从学校回家奔丧,安葬奶奶。在整理奶奶那个只有四个多平方的小房间时,在被奶奶视为珍宝的小木箱里面发现了一本三年前存的,有六百块钱的存折。还有的,便是两本薄薄的,已经发黄的线装古书:
《疾走功》,《飞刀诀》!
作为受过中国正规,系统的中高等教育的王欢来说,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出类拔萃,智慧超绝,但基本的自然常识和唯物主义观还是有的。一开始,他并不信这些可以和怪力乱神划在一起的,功啊,法啊之类的,违反世界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原理的东东。所以,便将这两本奶奶极为珍视的东西放在了一边。
奶奶是王欢这辈子唯一的一位亲人。两人相依为命十八年。奶奶对于王欢不仅有活命之恩,十八年来含辛茹苦,悉心照料的养育之恩更是让王欢将奶奶视为比自己父母还亲的至亲。他和奶奶之间的感情,除了他们之间,外人根本无法想象。所以,王欢即便做不到守孝三年,但守孝七天还是能够做到的。
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落后封闭的小县城。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唯一的用电设备就是电灯和一个老古董级别的收音机。所以,一开始多多少少让无事可做的王欢有些不太习惯。
也就是在这种无所事事的情况下的,王欢开始翻阅奶奶留给自己(当然,也未必一定是留给自己)的两本古籍来打发时间。
两本书一翻,王欢就来了兴趣。当然一开始未尝不是带着一种看武侠小说似的戏谑心情来品读。
有些字句纯粹是看不懂;有些是半懂,只有少部分能够基本上完全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尽管这样,好在花了几天功夫,加上查询工具书,才把两本书大概要说的意思弄明白了。
第一本《疾走功》,按王欢以前从同学那里借来的武侠小说所描述的范畴,应该归于那种飞檐走壁,踏雪无痕草上飞的轻功类别;而另一本《飞刀诀》则当属暗器类的秘籍了。
按照第一本《疾走功》里面的描述,《疾走功》一共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迅捷如风。主要锻炼的是速度,跑跳快速,像风一般。练到极致,跑动时可以迅如奔马。
第二层,身轻如燕。锻炼的主要是一个人的敏捷度,闪躲腾挪,轻巧灵敏。练到最高成就可以飞檐走壁,如履平地。
第三层,踏雪无痕。要想达到这一境界,速度和轻盈缺一不可。到达最高境界,渡河过江不需外物,便可如蜻蜓点水一般轻松而过。
第四层,踏浪而行。可以说是第三层的升级版。但与“蜻蜓点水”还有所不同。蜻蜓点水可以在水中移动,但只能够短距离位移,比如一般的小江小河,而且移动的速度必须要快。一慢下来,就会沉入水中。
但“踏浪而行”却是可以屹立在水中而不沉。可以说,这一境界差不多已经突破了部分重力的限制,因此是所有境界中的最高境界。
一到四层,每层都有相应的锻炼方法和境界描述,还配有一些插图来作说明。因为用的艰涩难懂的古文言所写,王欢又不是研究古文的国学大师,这让他很多地方都感到稀里糊涂,不知所云。
但是他后来一琢磨,心想,即便是拿给那些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去研究,大概也研究不出什么名堂出来。中国的古典文化,经史子集,不管是儒、释、道还是仙、佛、鬼都是属于那种不讲精确,而只讲大概;不重实验,而只重玄谈的空对空。凡是都要中庸,要“难得糊涂”,事情不能讲明,将透,要靠个人自己去悟,悟出来了,就是有悟性,有慧根;悟不出来,那就不是有缘人,不是我门中人,施主该干嘛干嘛去。
正是有了这种中庸哲学,悟性哲学,讲话不愿讲通透的哲学(在缺少科学理论和辩证法的古代,恐怕没有几人能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说得个明明白白)。古往圣贤们的大作,都是些惜字如金,晦涩难懂的微言大义。因此需要一些有悟性的读书人来做注解,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让一般的老百姓听得懂。但是因为圣人之言本来就是说得不明不白的,很多时候后人根本无法解读其真正所要表达的含义,或者一百个后人就有一百个解读法,到最后跟圣人之思越离越远,这种情况却是常常发生的。
穿过主要集中了女生楼群的小广场,然后继续朝山上走,道路便开始崎岖起来。王欢继续朝着山间小道攀爬了二十来分钟,最后连山间小道也没有了。
不过这也难不倒王欢。他戴上夹在屁股后面的厚棉布手套,爬开挡路的灌木丛,抓着山坡上的一根根肆意横陈的枝桠,从一条极其险峻的路段,继续朝上前进。
又过了摸约十来分钟,眼前突然豁然开朗起来。呈现在王欢眼前的是一片狭长型的小块平地。与其他地方相比,这里没有了那么多的树林,地势也要平坦一些。
目的地终于到了。这里,就是他每天练习飞刀的地方,是他两年前为了寻找练功之地,偶然间寻得的一块无人宝地。
两年前,王欢的奶奶在摆摊的时候因脑溢血突然去世。那时,还在读大二的王欢从学校回家奔丧,安葬奶奶。在整理奶奶那个只有四个多平方的小房间时,在被奶奶视为珍宝的小木箱里面发现了一本三年前存的,有六百块钱的存折。还有的,便是两本薄薄的,已经发黄的线装古书:
《疾走功》,《飞刀诀》!
作为受过中国正规,系统的中高等教育的王欢来说,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出类拔萃,智慧超绝,但基本的自然常识和唯物主义观还是有的。一开始,他并不信这些可以和怪力乱神划在一起的,功啊,法啊之类的,违反世界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原理的东东。所以,便将这两本奶奶极为珍视的东西放在了一边。
奶奶是王欢这辈子唯一的一位亲人。两人相依为命十八年。奶奶对于王欢不仅有活命之恩,十八年来含辛茹苦,悉心照料的养育之恩更是让王欢将奶奶视为比自己父母还亲的至亲。他和奶奶之间的感情,除了他们之间,外人根本无法想象。所以,王欢即便做不到守孝三年,但守孝七天还是能够做到的。
从繁华的大都市回到落后封闭的小县城。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唯一的用电设备就是电灯和一个老古董级别的收音机。所以,一开始多多少少让无事可做的王欢有些不太习惯。
也就是在这种无所事事的情况下的,王欢开始翻阅奶奶留给自己(当然,也未必一定是留给自己)的两本古籍来打发时间。
两本书一翻,王欢就来了兴趣。当然一开始未尝不是带着一种看武侠小说似的戏谑心情来品读。
有些字句纯粹是看不懂;有些是半懂,只有少部分能够基本上完全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尽管这样,好在花了几天功夫,加上查询工具书,才把两本书大概要说的意思弄明白了。
第一本《疾走功》,按王欢以前从同学那里借来的武侠小说所描述的范畴,应该归于那种飞檐走壁,踏雪无痕草上飞的轻功类别;而另一本《飞刀诀》则当属暗器类的秘籍了。
按照第一本《疾走功》里面的描述,《疾走功》一共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迅捷如风。主要锻炼的是速度,跑跳快速,像风一般。练到极致,跑动时可以迅如奔马。
第二层,身轻如燕。锻炼的主要是一个人的敏捷度,闪躲腾挪,轻巧灵敏。练到最高成就可以飞檐走壁,如履平地。
第三层,踏雪无痕。要想达到这一境界,速度和轻盈缺一不可。到达最高境界,渡河过江不需外物,便可如蜻蜓点水一般轻松而过。
第四层,踏浪而行。可以说是第三层的升级版。但与“蜻蜓点水”还有所不同。蜻蜓点水可以在水中移动,但只能够短距离位移,比如一般的小江小河,而且移动的速度必须要快。一慢下来,就会沉入水中。
但“踏浪而行”却是可以屹立在水中而不沉。可以说,这一境界差不多已经突破了部分重力的限制,因此是所有境界中的最高境界。
一到四层,每层都有相应的锻炼方法和境界描述,还配有一些插图来作说明。因为用的艰涩难懂的古文言所写,王欢又不是研究古文的国学大师,这让他很多地方都感到稀里糊涂,不知所云。
但是他后来一琢磨,心想,即便是拿给那些德高望重的国学大师去研究,大概也研究不出什么名堂出来。中国的古典文化,经史子集,不管是儒、释、道还是仙、佛、鬼都是属于那种不讲精确,而只讲大概;不重实验,而只重玄谈的空对空。凡是都要中庸,要“难得糊涂”,事情不能讲明,将透,要靠个人自己去悟,悟出来了,就是有悟性,有慧根;悟不出来,那就不是有缘人,不是我门中人,施主该干嘛干嘛去。
正是有了这种中庸哲学,悟性哲学,讲话不愿讲通透的哲学(在缺少科学理论和辩证法的古代,恐怕没有几人能把一些简单的问题说得个明明白白)。古往圣贤们的大作,都是些惜字如金,晦涩难懂的微言大义。因此需要一些有悟性的读书人来做注解,把高深的道理简单化,让一般的老百姓听得懂。但是因为圣人之言本来就是说得不明不白的,很多时候后人根本无法解读其真正所要表达的含义,或者一百个后人就有一百个解读法,到最后跟圣人之思越离越远,这种情况却是常常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