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时候,陆三愣子的两个丫头回到了九槐庄,在她们爹爹的坟头上烧了一对金童玉女,还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小轿车,又请全庄人吃了一桌席。

    然后,她们来到德町家,说:“上次我们考虑不周,没有想到叫多地舅爷罚了五千块钱。这些钱对我们来说是九牛一毛,而对多地舅爷就是天文数字啦。因此,我们决定把家里的地全让给您种去,三年当中不要一分钱租金,以表达我们的一份歉意……”

    “这两个娃娃真仁义啊!”德町逢人便说,“就是七尺汉子,也不见得能有这么大的肚量。看来,人还是得到外头闯去,才能长见识——”

    他的这个说法,九槐庄没有一个人反驳,而且一传十,十传百,传得半个沙阳县都知道九槐庄有一对奇女子。

    此刻,德町像往常一样眯缝着眼,平静地瞅着他的田地。

    不久前,这些地还是陆三愣子的。陆三愣子把她们侍奉的非常非常好,种啥长啥,长啥成啥。到了他手里后,他不仅没有另眼小看,反而格外关爱。他不想在三年后归还给陆三愣子的后人时,叫人家笑话自己不会种地,毁了他的一世英名。再说,人家是以德报怨,自己又怎能不感恩图报哩。

    为了种好陆三愣子的二十八亩六分地,他煞费苦心。这些地中,有分田时分下的十四亩两分,还有青湖里开出的十四亩四分。自从那年卖粮难后,大家都种起了经济作物。先是籽瓜、大茴香、向日葵,后来又种孜然、辣椒、南瓜和棉花。个别人家还开始种啤酒花、枸杞、葡萄、冬枣,把以前平坦宽展的条田,折腾成了一方方土围子。地里栽满了木桩,桩上拉满了铁丝,活像一张蜘蛛网。这些经济作物尽管有赔有赚,但总体收益比粮食要高出许多。然而,德町却始终不以为然,依旧固守着“以粮为纲”的观念。他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迟早还会再来一个六〇年。

    “别好了伤疤忘了痛。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有朝一日,吃屎都没人给你扒。”有一次,他这样对多粮说。多粮脾性温柔,还能听他唠叨,其它儿子们话都不想跟他说。

    “爹——”多粮拉长声音,阴阳怪气地叫了一声,“你得进博物馆去啦!”

    “啥?”

    “你一千岁啦,该进博物馆啦!”

    “倒灶丧门神犬子鬼日的。爹又不是玉皇大帝!”

    “可你的思想已经千岁万岁啦!”

    “去去去!”德町愤然说,“爹给你说正经事哩。你知道你为啥叫个多粮吗?”

    “我不知道。老太爷起下的,我真想改成个多钱哩!”

    “犬子鬼日的。老太爷起下的你也敢改!”

    “再不改,就得穷死!”

    “你,你,跟名字有啥搅缠?”

    “多粮,多粮,粮越多越穷。我还不如叫多葱、多瓜哩。爹你知道不,去年双茨墩种葱的都发啦。一亩地三千多哩——”

    “你不要眼热。他们那是瞎猫碰了个死老鼠。”

    “爹,你咋还睁眼说瞎话哩!你没看见,这几年,我年年跟着你种粮,种粮,你算没算过,刨掉支出,倒底能落几个。产量没六百斤就赔本。我的两个娃娃学费年年涨,幸亏还是小学,要是到中学,就得到镇上、县上上去,花销就更大啦。我听娃娃上高中的人说,还得专门放一个人进城租房子做饭,光租金得多少?三十亩麦子都不够。要是再上了大学,一年学费五、六千,月月生活费六、七百,还是少的。爹呀,你还叫我种粮?今年,我说啥都不听你的啦!”

    “唉——”德町极其忧虑地叹了一口气,“爹咋不知道呢。爹就是怕再来一个六〇年!”

    “你凭啥就说还有个六〇年?”多粮气愤地问。